中新網12月22日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1日落幕。華文媒體關注稱,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經濟政策的新亮點,顯示中央充分了解當前經濟,對經濟新常態認識清醒,對適應和引領新常態有充分決心和信心,推動中國經濟進入新境界,助推經濟轉型的活動將風生水起。
法國《歐洲時報》22日評論指,中國經濟何去何從,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是一個重要的觀察窗口。從目前公布的信息來看,這次會議是在對明年經濟工作進行全面部署,更是在對推進結構性改革進行重點部署。
文章說,中國經濟既要穩增長又要調結構的局面已經形成,并且實現新常態、新發展的決心很強,這對經濟決策及宏觀調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出的諸多應對之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無疑是一大亮點,也顯示出最高決策層應對當前經濟困境的新思路。
分析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年末的陡然升溫,給人一種新鮮感,但實際上,這一變化有著深刻的背景。
12月18日至2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
伴隨官方對“有效供給”的重視,通過供給側改革恢復市場活力、助推經濟轉型的活動也將風生水起,中國經濟發展由此走上供給側、需求側同時發力的新階段。
新加坡《聯合早報》22日報道援引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左小蕾分析,供給側改革其實是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減少不合理、沒有市場、沒有發展動力的產業的過剩供應,另一方面是扶持有市場需求、合理的產業的供應,如養老業。兩方面必須同步進行。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余淼杰受訪時指,本次會議的重點是調整經濟結構和供給側改革,但推動供給側改革并不等于不考慮到需求。
香港《經濟日報》21日社評指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加力“穩經濟”憧憬,聚焦于供給側改革,此實是思路改變,以解供應過剩產生的眾多后遺癥。
香港《大公報》22日文章分析,與需求側的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相比,供給側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這對中國經濟改革發展具有更深遠的撬動影響。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