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晚上8點多,廣州市海珠區石室圣心大教堂廣場燈火通明,很多貨車正在裝卸物品,大排檔的桌子也被挪到了廣場中間。這里是著名的一德路批發市場,夜晚的熱鬧一點不亞于白天。
入冬的廣州寒風瑟瑟。不少流浪者陸續在關門的商鋪前面鋪開墊子、被子準備過夜。
有志愿者挽起袖子,將煮好的湯圓一一分裝到一次性小碗中,然后端給這些露宿街頭的人。還有人熟練地操起剪刀,幫他們剪頭發。馬上就要冬至了,不少露宿街頭的人,希望從“頭”開始,迎接新的一年。盡管有的露宿者臟兮兮,但志愿者并不在意。
這是廣青啟智關懷露宿者分隊,自成立以來幾乎每周一次的活動,其目的是幫助露宿街頭的人,讓他們回歸社會。
當你蹲下身子的那一刻,你看到的會不一樣
在廣州人的傳統觀念中,冬至比春節重要得多。服務中心的志愿者早就想好了,在冬至前的星期六晚上,要讓露宿者吃到熱乎乎的湯圓,并給他們理發,從“頭”開始。
一看到志愿者出現,一些露宿者就圍了過來。
一名被稱為“天津大哥”的露宿者在一家典當行的門前拉開折疊床,鋪上被褥后邀請志愿者坐到他旁邊。“天津大哥”顯然和一些志愿者很熟悉,不住地和他們聊天,還拿出自己的花生招呼他們吃。
他在廣州撿垃圾30多年,能說出很多志愿者的名字。看著志愿者端來熱乎乎的湯圓,“天津大哥”抿了一口用飲料瓶子裝的綿竹大曲說:“留著宵夜,吃完又長一歲了。”
有兩名志愿者搬來小凳子,坐在露宿者中間。他們是第一次參加活動,就安靜地聽露宿者講述故事。
這是服務隊對志愿者的要求:平等地對待每一個流浪者。
這天晚上,不時有人來給露宿者發放東西。有的人扔下厚衣服,或者襪子等保暖物品,很快就閃開了。
每當出現這種情景,“天津大哥”的臉上就有些不悅。有時他會嘟囔幾句,說自己不是乞討的。更多的時候,他干脆避而不看。
廣青啟智關懷露宿者分隊2009年成立后,對露宿者物質上的幫助,曾經也是主要方式之一。但是在與露宿者不斷地交流后,志愿者發現,不少露宿者并非大家想象的那般好吃懶做,他們真正的需求并不是物質的幫助。
就像“天津大哥”一樣。他以撿垃圾為生,完全可以自食其力。睡覺的地方,他總是收拾得干干凈凈。早上7點,他會準時離開典當行門口,不留下任何垃圾。即使有人隨意丟一點垃圾在地上,他也會撿起來。
每周一次與志愿者的交流,是“天津大哥”最為期盼的一件事兒。有一名志愿者曾表示,像“天津大哥”這樣的露宿者,能有個人和他聊天,他已經很滿足了。
“當你蹲下身子的那一刻,你看到的會不一樣。”一名志愿者說。
露宿者“肥佬”的要求很簡單,想要一個救生圈。“萬一有人輕生,能派上用場”。這是他要救生圈的理由。
“肥佬”“住”在廣州市中心的人民橋底,這里時常出現想不開“跳江”的人。街友想救但又水性不好。有一次,一名20歲的女孩跳了下去,“肥佬”的“鄰居”立即將救生圈丟到河面,自己也跳了下去。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街友終于將女孩拉了上來。還沒來得及換衣服,“肥佬”的鄰居就撥通志愿者的電話:“你們送給我們的救生圈,終于派上用場了。”
還有一名來自江蘇的露宿者。志愿者初次與他接觸時,無論志愿者怎么搭訕,這名露宿者始終不說話,扭頭就睡覺。幾周過去了,志愿者不斷嘗試和他聊天。終于有一天,這名露宿者敞開了心扉。他說自己是從黑工廠跑出來的,除了“力氣大”,沒什么技能,不想回家也找不到工作。后來,志愿者幫他找了一份“貼單”的輕松活兒。
今年迎春花市,這名露宿者早早就跑到義賣攤位,專挑重活兒干,搬物資、組裝。私下,他還把賺到的錢分給需要的街友。
我們可以做到的就是尊重他們,尊重他們的生活方式
河南駐馬店一名露宿者把墊子放在地上,把腳伸進厚被子中取暖。志愿者雨雪熟練地盤起腿,坐在墊子的一角。根據“崗前培訓”,志愿者必須和被服務對象保持同一水平,不能高高在上。
穿著天藍色外套的雨雪,在灰黑衣衫的街友中特別顯眼,以至于一個吃宵夜的人不解地跑過來,悄悄問道:“他們身上都有味道,小姑娘怎么還坐在地上陪他們聊天?”
在雨雪看來,這不是大問題。既然外界對這群人有誤解,志愿者就更要消除街友心中的那種自卑,幫助他們建立自信。
“街友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我們可以做到的就是尊重他們,尊重他們的生活方式。”一名志愿者說。
在服務隊里,志愿者必須“崗前培訓”,“因為稍微不注意,就會觸碰到街友的痛點,后果或許會更糟糕”。
除了平起平坐,志愿者見到街友要面帶笑容,主動打招呼;第一次認識不能直接問敏感的詞語,如“為何不回家”等;女孩子不能穿無袖的衣服和裙子;聊天的時候不要面對面,采取45度角,因為長期在街邊生活,很多人會有肺結核。新志愿者一般由老志愿者帶著,發現不對勁立馬處理。
志愿者詠霓最初參加這個活動,是因為有一年廣州冬天特別冷,她覺得露宿者很可憐,希望自己出一分力。但是,詠霓內心忐忑,因為對這個群體不了解,擔心各種突發狀況,也怕自己不懂如何與街友們交流。當然,她還很擔心安全問題,因為這個群體比較復雜,聽說還有吸毒人員、精神障礙者。帶著各種不好的想象,她開始了第一次志愿服務。
她曾經探訪過一位大叔。這名露宿者在“住處”旁邊的柱子上寫道:人生如一場夢。小分隊幾個志愿者在大叔周邊席地而坐,聽他講述大起大伏的人生經歷。
多次交流后,詠霓頗有感觸。她發現,不少露宿者曾和她一樣,有過或者可以有很美好的人生,有過自己的夢想。只是有一些不得已的原因,才露宿街頭。
很快,她與一些露宿者成為好朋友。她盡自己所能照顧他們,幫助他們。每次與他們互動,她都會提醒“惜福再造福”。
除了傾聽交流,廣青啟智關懷露宿者分隊及其他公益組織,積極幫助露宿者重新走上社會。
2014年10月,“關懷加油站”開張了。同福西路136號自編A,80多平方米的空間,被志愿者和露宿者一起布置得很有“春天”的氣息,這寓意著新生。
很多街友都能迅速找到這個地方。加油站自開張以來,已有5000多人次到這里洗澡、玩電腦、做手工,甚至看電影、唱歌、看書,連附近的民警都知道這里有一個街友的服務據點。
加油站的內容也逐漸豐富起來:電腦培訓班、個案化解分析、教授傳統手藝等出現了,不少露宿者每天到此“打卡”。
今年,公益中心成功讓18名街友或者回老家,或者找到了工作。
讓志愿者感動的還有,露宿者對他們的信任。不少通過公益中心找到工作的露宿者,提出把錢存到志愿者那里,需要的時候再拿出來。
人生也或許真的像面鏡子,你身上的能量越正面,反饋到你身上的也會是正面的東西
當晚志愿服務結束后,大家在廣場上圍成一個圈,即時分享心得。
穿著灰色高領毛衣的黎國海一聲不吭,他是志愿者中的一員,也是曾經受幫扶的一名露宿者。他的聲帶有些問題,說話不清晰。父母離婚后留下他和弟弟沒人管教,從梅州到廣州路上又把身份證丟了,他在泰康路露宿的時候遇到了志愿者。
志愿者噓寒問暖幫他找工作,盡管因各種不適應而不斷失業,但他一有時間就跑來幫忙。
起初,在學校教設計的楊繪,不太愿意參與志愿服務,覺得男人應以事業為重。但他偏偏有一個熱衷于志愿服務的女朋友,周末或休息時間總不見人影。楊繪試圖勸導女朋友不要做了,沒想到反而被“拉下水”。
“要不自己回家,要不一起去服務。”一次剛逛完街,女朋友說約了一幫志愿者。
就這樣,楊繪帶著不太愿意的情緒接觸了露宿者。
“他們的正面思想打動了我,雖然身體有殘缺,或者不善言語。”楊繪舉了個例子,“小胡子”被嫂子趕出家門而露宿街頭,當志愿者給他送去被褥、衣服時,他卻拒絕了,“給六二三路的街友,他們比我更需要”。
露宿者的話觸動了楊繪的內心。他說自己以前誤讀了這些人,真正接觸后,他才發現,這個幾乎被遺忘的人群,有自己的目標,并且不斷努力去實現。
“人生也或許真的像面鏡子,你身上的能量越正面,反饋到你身上的也會是正面的東西。與其說是在幫助他們,更多的是相互陪伴,傾聽彼此的故事。”第一次參加服務的何燕菲,緊張之余,希望嘗試改變、充實自己,讓自己變得更樂觀、擁有更多正能量。
26歲的小佳,是廣青啟智關懷露宿者分隊隊長、關懷街友公益服務中心的理事長。她對此頗有感悟。
曾經有一位街友對她說:“我在這里睡了這么多年,在我身邊走過無數的人,但從來沒有一個人看過他一眼,更別說像你這樣蹲下來和我聊聊天的。”
露宿者的這句話讓小佳意識到,“尊重”對他們來說是多么的奢侈和渴望。
干了6年志愿者,露宿者的一聲“謝謝”、一個微笑,依然能讓她感動很久。正是在她的帶領下,公益服務中心,完成了從物質幫助到心靈關懷的轉變。
夜已經深了,即便是露宿者,也已經在瑟瑟寒風中沉睡。志愿者也陸續離開廣場。他們已經約定好,下一個周六,大家還會出現在露宿者的身邊。
?
?
?
相關鏈接:
小伙為幫露宿街頭瓜農買光1600斤西瓜(圖)?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