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12月22日下午,“一帶一路”中國-伊朗合作發展國際研討會舉辦“國際環境的影響與新時期的機遇”專題。該專題討論由德國國際機構(GIZ)亞洲經濟合作項目主任施泰格(JuergenSteiger)主持。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伊朗著名中國學專家、德黑蘭大學名譽教授沙汗登?貝扎德(ShahadenBehzad)、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與北非研究所所長楊光、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特邀研究員呂祥和伊朗中國聯合商會副主席馬吉澤加?哈里里(Majidreza Hariri)分別從文明交融、經濟、國際局勢、經貿往來等角度分析中國-伊朗合作的國際環境和合作機遇,并進行深入討論。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從文化角度闡述“一帶一路”建設和中伊合作。他指出,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宏觀環境包括“一帶一路”國家的重要環境。“一帶一路”是中國和沿線國家共同開辟的。伊朗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重要的戰略支點,中國伊朗合作不僅應注重經濟貿易往來,還要關注文明交融。中國應秉承文明多元、文明平等和文明交融的原則,在和伊朗的合作過程中,秉承“文明平等觀”,抱著包容的胸懷參與國際合作。不同文明包容互鑒,匯聚交融,才能組成多姿多彩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常修澤教授發表演講
伊朗著名中國學專家、德黑蘭大學名譽教授沙汗登?貝扎德(ShahandenBehzad)從政治經濟學角度闡述了中伊合作的國際背景。他表示,中國和伊朗有悠久的友誼,兩國應緊抓新時代合作契機。近年來,中國對全球的影響力日益深遠,伊朗也在世界和中東地區有著強大的影響力。盡管中國和伊朗雙邊貿易額達530億美元,但主要局限于能源領域,希望雙方在更廣泛的領域展開合作,推進公平貿易。
當前,中國和伊朗已進入新的經濟發展階段。伊朗目前正經歷著當年中國所經歷的改革開放時期。近年來,伊朗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對穩定中東、緩和敘利亞局勢有重要作用。“一帶一路”倡議以開放的姿態促進沿線經濟發展,得到了伊朗政府的熱烈響應。此次國際研討會是中國軟實力的體現,對未來的決策和計劃影響深遠。
沙汗登?貝扎德教授發表演講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與北非研究所所長楊光表示,在今后一段時間,中國在伊朗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展開與伊朗的合作將面臨更好的安全環境。伊朗通過簽署核問題全面協議,為伊朗開展國際合作創造了有利條件。中國與伊朗的產業合作,不僅是一般的商務關系,而是具有深遠意義的戰略合作。中國伊朗是能源安全的共同體,中國的能源進口和伊朗的能源出口安全相互依存。中國和伊朗也是合作發展的共同體。伊朗目前工業僅占國民經濟的10%,與中國的合作有助于緩解伊朗的資金短缺形勢,促進基礎設施建設;金融領域的合作也不應脫離實體經濟的發展。中國與伊朗的合作,應利用正在好轉的國際安全環境,加強能源和產能領域的合作。
楊光所長發表演講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特邀研究員呂祥分析了中伊合作的國際環境。他表示,中國伊朗合作,在概念上要摒棄“中東”這一概念,必須意識到,伊朗作為西亞最重要的國家之一,是亞洲的一部分。中國和伊朗作為國際舞臺上日益重要的經濟力量,具有巨大的合作潛力。國際政治關系是所有關系的前提,中國需要加深對今天伊朗在國際關系中地位的理解。新機制讓伊朗在地區和全球格局中發揮更大作用,具有廣泛和深遠的影響。美國對伊朗政策的變化對中國而言是巨大機遇,符合西亞地區乃至全球利益。達成核協議是伊朗審慎判斷國際局勢后做出的明智選擇。在過去十多年里,伊朗與美國雖然在戰略上處于競爭狀態,但在戰術上也有合作。總體看,從國際環境來講,伊朗正處于新時期的最好發展時機。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