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指出,誰也不愿悲劇的發生,當不幸降臨的時候,考驗的是城市的危機應對能力,人們也從事發后的表現中窺見這座城市的底色。
12月24日下午兩點多,醫護人員準備把幸存者田澤明從光明新區中心醫院轉至市二醫院。 南都記者 趙炎雄 攝
新華通訊社出版的新華每日電訊12月25日發表評論文章《突發事件考驗城市危機應對能力》。這篇評論指出,誰也不愿悲劇的發生,當不幸降臨的時候,考驗的是城市的危機應對能力,人們也從事發后的表現中窺見這座城市的底色。深圳的此次災害是不幸的,但應急表現是可圈可點的。如豐富和透明的信息量,自然讓謠言失去了滋生的土壤。評論強調,一場災害就是一堂教訓深刻的安全課。大城市、特大城市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安全風險防范、安全隱患排查等必須重視,必須盡快補上多年積累的欠賬。
這篇評論文章全文如下:
突發事件考驗城市危機應對能力 ?
一場突如其來的滑坡災害,讓深圳成為輿論焦點。在社交網站上,人們為渣土之下的失聯者祈禱,也為爭分奪秒的救援人員點贊。在與時間賽跑的救援和安置工作中,這座城市的信息發布機制、危機應對能力、科學救援能力和后續安置能力等,都面臨著不小的考驗。
與地震導致的房屋垮塌相比,滑坡災害現場的搜救工作異常復雜而艱巨,目前仍有不少失聯者家屬在等待消息。這樣一場嚴重的滑坡災害,對于任何一座大城市來說都是陌生的,對于深圳這座現代化的一線城市更是如此。
突發事件之后,能否及時發布權威消息至關重要。以往一些突發事件中,有的地方因官方未及時發聲導致謠言滿天飛,有的地方因官員試圖隱瞞真相而引發各種猜測,有的地方媒體對本地負面事件視而不見遭到網友質疑,甚至發生了不該發生的“輿論次生災害”。而此次深圳滑坡災害中,人們看到了信息公開的努力。
在災害發生不到24小時內,現場救援指揮部就召開了3場新聞發布會,及時通報傷亡情況、救援進展等信息;深圳本地媒體、境內外其他各類媒體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進行采訪,并通過多種渠道滾動發布信息……及時回應民眾的關切,滿足民眾的知情權。網民評價:如此豐富和透明的信息量,自然讓謠言失去了滋生的土壤。
大事怕亂。滑坡災害發生后,在很短時間內,廣東省和深圳市就找到了數十位專家為搜救工作進行科學指導,全面啟動“機械加人工網格式搜救”模式,還調集了5000多名救援人員、500多臺特種車輛、100多臺生命探測儀等。這種應急動員能力,是確保救援工作平穩有序開展的基礎。
相關人員安置工作也異常重要。失聯人員親屬、受傷群眾、財產損失人員等不同群體是否得到妥善安置,他們的訴求是否得到充分表達,事關穩定及下一步救援進展。有一個細節受到媒體關注:鑒于受災群眾及家屬以北方人居多,有關方面特地按北方習俗在冬至日為他們準備了餃子。雖然這只是一件小事,卻讓人感知了其用心之處。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是我們的光榮傳統。這些年,一有危難發生,不少志愿者總是沖到最前面。災害發生后,來自深圳公益救援志愿者聯合會等7家社會機構的300多名專業人員,來自20個志愿服務團體的3100多名義工,密切參與到了救援、安置、安撫等工作之中;災害現場附近的很多百姓,都主動打開了自己的家門,讓那些徘徊在街頭、驚魂未定的陌生人,到家里吃碗熱飯、休息過夜。
誰也不愿看到悲劇發生,而當不幸降臨的時候,考驗的是城市的危機應對能力,人們也從事發后的表現中窺見這座城市的底色。深圳的此次災害是不幸的,但應急表現是可圈可點的。
當然,一場災害就是一堂教訓深刻的安全課。正如最近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所強調的,抓城市工作,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關、質量關,并把安全工作落實到城市工作和城市發展各個環節各個領域。此次滑坡災害暴露出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特大城市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安全風險防范、安全隱患排查等必須重視,必須盡快補上多年積累的欠賬。(葉伴)
?
?
?
相關鏈接:
深圳滑坡災害救援仍在持續 已有2名傷員出院?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