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最后一個周二的凌晨,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四號衛星送入太空。至此,我國航天“十二五”正式收官。
有人說,航天人打上天的每一顆衛星,都有其獨特而非凡的意義,盡管對普通公眾來說,他們所察覺到的可能僅僅是衛星序號的編排不同,但一個數字變化背后所蘊藏的,是人類在太空應用以及探索宇宙的征程中而邁出的堅實一步。
就眼下這顆收官之作衛星來說,隨著高分四號的成功升空,我國可以對外宣布擁有了目前世界上空間分辨率最高、幅寬最大的地球同步軌道遙感衛星。這是被譽為“天眼工程”的中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高分專項)的一大進步,而這種進步,僅從衛星名字的更迭,是很難看出個所以然來的。
“天眼”
高分家族再添新丁,2020年形成全球覆蓋
作為高分專項里的老大哥,高分一號早在2013年4月就已成功升空,其最大的特點是“大幅寬成像”,能將視野范圍內800公里的事物都納入進來,只需4天即可完整觀測地球。時隔一年半,高分二號在2014年8月升空,其成功發射意味著我國民用遙感衛星進入了亞米級時代。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高分四號衛星總設計師李果打過一個比方,如果說空間分辨率兩米的高分一號能看到地面的小轎車,那么,空間分辨率達到亞米級的高分二號能看到地面的自行車。
到了高分四號,這種分辨率并沒有進一步“縮小”,它只能獲取50米分辨率可見光的遙感數據。盡管與低軌衛星高分一號、高分二號的空間分辨率沒法比,但高分四號已是目前世界上“視力最佳”的高軌遙感衛星——相當于能在3.6萬公里的高空看清大海里航行的一艘游輪。
更為重要的是,高分四號借助一臺大口徑面陣CMOS相機,可以“凝視”某個區域,正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副主任、高分四號工程總師于登云所說,如果說高一、高二是在低軌繞地球運行——巡地、細看,高四則是在高軌,相對地球靜止駐留凝望,可以對某一目標區域持續觀測,時間分辨率高,而不必像低軌衛星隔數小時、數天才能重訪同一觀測區域。
當然,三兄弟一旦配合起來,其威力更加顯現。于登云說,當高低軌的遙感衛星“強強聯合”,就能夠“既見樹木又見森林”,提供更好的數據觀測服務。這也為高分專項形成全天候、全天時、全球覆蓋的對地觀測能力打下了基礎。
國防科技工業局重大專項工程中心主任、高分專項工程總設計師童旭東向記者透露,高分三號、高分五號計劃在2016年發射,前者為1米分辨率,后者不僅裝有高光譜相機,而且擁有多部大氣環境和成分探測設備,或可間接測定一些空氣污染物。
他還表示,高分專項中其他的衛星也均完成了工程立項工作,航空觀測系統完成5型載荷立項及出樣研制,預計到2020年,基本建成先進的陸地、大氣、海洋對地觀測系統。
說起高分專項這一“天眼工程”,人們很容易想起另一個被稱作“天眼”的衛星系列——北斗導航衛星。這一繼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GLONASS)、歐盟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GALILEO)之后又一令人矚目的衛星導航系統,已于2012年年底開始正式提供區域服務,為我國及周邊地區提供無源定位、導航、授時服務。
從剛開始提供服務時的10顆衛星,到2015年4月新一代北斗衛星開機,開啟我國導航衛星全球組網時代,再到2015年9月發射成功第20顆衛星,航天人距離35顆衛星組網的目標愈來愈近。
最新數據顯示,北斗高精度導航應用示范已覆蓋多個行業領域和10余個省市,業內人士稱2015年北斗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產值或超過2000億元。根據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的消息,北斗導航衛星預計于2018年形成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全球初始服務能力,2020年形成全球服務能力。
?
?
“神箭”
在役的主力火箭明年集體亮相 長五、長七迎來首秀
事實上,不只是“高分”和“北斗”,被稱作“神箭”的長征運載火箭,今年將頻頻發射,也將成為2016年航天界的一大看點。
以此次帶高分四號飛天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為例,這個出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火箭家族的大個頭,就被稱作火箭家族的“勞模”——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里,長征三號乙有著109天“七連發”的成績,創造了中國火箭高頻發射新紀錄。
而在未來的5年,長征三號乙所在的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每年都還將有8到10次發射。僅2016年一年,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就將開啟15枚火箭研制生產任務,有望再創我國航天研制生產歷史新高。
截至2015年年底,長征系列火箭已經飛行222次。一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的數據顯示,整個長征火箭的前100次發射,用了37年,而后100次則僅用了7年,發射頻度從初期的平均每年3~4次,快速提升到現在的15~20次,這一頻次繼俄、美之后位列世界第三。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姜杰院士說,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和“走出去”,高強密度發射將成為未來航天的常態。
更值得期待的是,目前我國在役的主力火箭:長征二號丙、長征二號丁、長征二號F、長征三號甲系列、長征四號乙、長征四號丙以及新一代運載火箭中的長征五號、長征七號、長征十一號將在2016年迎來集體亮相。其發射任務領域將覆蓋各類應用衛星以及載人航天、北斗導航等國家重大專項工程。
這其中,新一代運載火箭中的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和中型運載火箭長征七號將在2016年迎來“首秀”,姜杰說,將會把我國進入空間的能力提升2.5倍,顯著提升我國自主進入空間的能力,使我國航天運輸系統整體水平實現跨越式發展。屆時,我國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將能夠與傳統航天強國比肩,邁入世界前三的水平。
根據記者此前從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獲悉的消息,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正在開展全箭模態試驗——模擬火箭從起飛到助推器分離前100多秒的真實飛行狀態,目前該試驗進展順利,進程已過半,試驗數據和理論預設數據比較吻合。
備受矚目的海南文昌發射場,也有望在2016年,隨著長征五號、長征七號的首發,而執行其發射任務的處女秀。
航天器
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升空,載人空間站將有新進展
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的數據顯示,過去5年,該公司現役運載火箭完成近90次發射,將近140顆國內外的航天器送入太空,而在“十一五”期間,只有60顆。
2016年,中國還會將哪些衛星送上天?航天科技集團一位相關負責人透露,明年將實施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等宇航發射任務。這兩個載人航天器將追隨神舟兄弟的腳步,繼續為我國載人空間站的搭建“添磚加瓦”。
過去5年里,載人航天器的發展可謂“年年有突破”:2011年,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2012年,神舟九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首次手控交會對接試驗取得成功;2013年,神舟十號飛船載著3名航天員,完成了首次應用性飛行。國防科技工業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告訴記者,這些飛行器發射和任務的完成,標志著我國已完全掌握天地往返、出艙活動、交會對接三大載人航天關鍵性技術。
根據記者此前了解的消息,我國計劃于2020年前后建成中國載人空間站,屆時或將成為世界唯一在軌的空間站。明年將發射的天宮二號,就被看作這一空間站里的“實驗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曾透露,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目標是建成我國正式的空間實驗室大系統。屆時,將通過載人飛船把航天員送到天宮二號,更長時間地生活和工作,以進一步驗證航天員在軌駐留能力。
中國人把航天員送上太空的同時,探月工程也在緊鑼密鼓。
曾在“十一五”收官之年成功發射的探月二期工程先導星——嫦娥二號衛星,在“十二五”期間不斷地刷新中國深空探測的新高度。在過去5年里,嫦娥二號先后造訪了月球軌道、地月拉格朗日L2點和圖塔蒂斯小行星,如今已飛到離地球1億公里以外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5年的航天圖景中,多了不少科學衛星的身影,其中以在酒泉成功升空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最為奪目。
在未來一年,像“悟空”這樣專注于科學實驗的衛星還將有不少,其中有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等。那時,中國人將通過這些科學衛星,有望把探索宇宙的腳步伸向太空更深處。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