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南PM2.5的來源中,燃煤的“貢獻率”達27%,是占比最大的一項污染源。記者在5日的泉城環保世紀行活動中獲悉,到2020年濟南市域集中供熱總量需求或比目前多出1億多平方米。下一步,濟南計劃運用遠距離輸熱方式,向茌平等周邊城市“借暖”。
“借暖”控煤:未來或引周邊城市電廠的廢氣熱資源
目前濟南市城區(繞城以內)集中供熱面積約1.12億平方米,集中供熱普及率72.9%,全市還有3800萬平方米未加入集中供暖,特別是燒蜂窩煤采暖的住戶約1460萬平方米。按照城區建設進度及集中供熱需求增量測算,到2020年預計市域集中供熱總量需求約2.29億平方米,比現在多出1億多平方米供熱需求。然而,黃臺電廠可挖掘的供熱能力有限,還能再供1000萬平方米的面積。
在余熱利用潛力有限的情況下,濟南如何既保障逐漸增長的供暖需求,同時不增加煤炭用量減輕大氣污染?在泉城環保世紀行活動中,濟南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除了華電章丘電廠、黃臺電廠外,濟南周邊100公里范圍內,比如茌平、鄒平等地還有十幾座大型電廠、五六座超大型電廠。“目前有關部門正在研究,未來濟南市引周邊城市電廠的廢氣熱資源。”該人士稱。
據介紹,目前國內最長距離的余熱利用管線在太原市,余熱從電廠往太原城區供熱約有40公里的距離,據初步測算,從濟南城區到鄒平魏橋電廠的直線距離在75公里左右。如果未來濟南“借暖”成功,這條管網長度或刷新全國紀錄。
鍋爐“洗白”:重金升級、用水煤漿……改造各顯其能
按照省政府要求,2017年濟南要削減煤炭130萬噸。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優化燃煤品質,成為濟南治霾的一項重點工作。按照濟南市要求,全市建成區134臺燃煤鍋爐淘汰(改造)任務,要確保在今年10月底之前完成。
明湖熱電廠是濟南熱電有限公司的下屬企業,籌建于1983年,1987年1月正式投產,是濟南市首家集中供熱的企業。目前承擔著3.5萬多戶居民及周邊企事業單位的供暖任務。然而,作為老牌供熱企業,供暖與環保的矛盾日益凸顯。明湖熱電廠負責人介紹,該廠5臺燃煤鍋爐已使用近30年。去年采暖季開始前,該廠投入3000萬元對老舊鍋爐進行全面升級改造。去年12月,明湖熱電廠環保自查中,煙塵排放19毫克/立方米,符合標準,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指標也全部達到設計要求。今年,明湖熱電將新建濕式靜電除塵器,最終實現煙塵濃度低于5毫克/立方米的超低排放要求。
在濟南熱力有限公司下轄的東新熱電廠,燃煤鍋爐也在逐年進行著升級改造。據該廠負責人介紹,目前該熱電廠運行鍋爐中,有4臺鍋爐使用的是“水煤漿”。鍋爐的燃料不是煤炭,而是水煤漿,這種特殊燃料由70%的煤粉、29%的水和1%的添加劑構成,是一種流體燃料,通過粉化器噴入鍋爐內,進行懸浮燃燒。這種燃料燃盡率幾乎可達100%,不會產生煤渣,省去了除渣工序,和傳統煤炭相比,從運輸到生產環節,都將大大減少污染。
?
?
?
相關鏈接:
濟南一小伙想不開要跳樓 民警將其勸下來?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