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您當前的位置 : 社會新聞>

    退休廳官賣房創業種柑橘 老伴氣得要離婚(圖)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6-01-11 13:41

      2006年11月21日,時任省農建辦主任、省救災辦主任范敬超一行調研遂寧市安居區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情況。據《遂寧日報》

      范敬超的柑橘熟了。8年辛苦,終獲回報。創業的艱辛,大家都可以想見。而這位曾經的廳官,退休后白手起家,返鄉創業,苦辛更是常人難體會。老伴兒期待已久的幸福晚年生活被老范的創業計劃打破,一度氣得想要離婚;老范為擴大產業規模賣房籌資,老伴又氣得揚言離婚……不過,老伴也只是說說,最終一直陪著老范走在創業路上。目前,范敬超的柑橘種植面積達到10100畝,他也一直關注著老年創業的褚時健,他自豪地說:“我的柑橘品種,比褚時健多!”

      范敬超

      年齡:68歲

      籍貫:樂山市井研縣

      范敬超曾擔任四川省政府救災辦主任、省農業廳常務副廳長、省水利廳副廳長等職。

      退休后返鄉創業,種植柑橘。2010年,發起成立井研縣繁盛雜交柑橘專業合作社,范敬超目前為該社黨支部書記。

      1月9日,樂山市井研縣集益鄉繁榮村。跨年霾終于消散,一場冬雨,讓空氣愈加清新。村子里熱鬧非凡,來了很多有頭有臉的人。這里正在搞“采果節”,操辦者是一個農業合作社,書記就是范敬超。

      范敬超在村子里頗有聲望,有人叫“范主任”、有人叫“范廳長”、有人叫“范書記”。他打著招呼,咧著嘴笑。這位曾經的廳官,還有19天就滿68歲。8年前,他開始創業,現在,他正在收獲長了8年的“果實”。

      創業·夢想

      回老家創業拒絕組織安排

      1月7日,晴。從井研縣城出發,沿國道213線往北,8公里柏油路后,是集益鄉的場鎮。場鎮東面便是繁榮村,一條水泥路延伸過去,村口豎著一塊牌坊——“橘夢園”。再往里走,是一片嶄新的新村聚居點,灰瓦白墻的小洋樓格外醒目,很多院子里還停著小車。

      水泥路兩側,是綿延不斷的大片果園,全部種的雜交柑橘,已經成熟掛滿枝頭的是“春見”,掛了果卻要等幾個月才成熟的是“清見”,此外還有“不知火”、“愛媛38號”、“默科特”……有果子的樹上,為了防果子被凍傷,全部覆蓋了薄膜,有風吹過的時候,隨著山丘地勢起伏,像是翻滾的海浪。

      范敬超就在那浪里時隱時現,為兩天后的采果節做最后的準備。“再看一下采摘線路。”他扶了一下眼鏡,擦了擦額上的毛毛汗,聲音里有難以掩飾的興奮,“干了8年,終于可以拿出來見人了。”在他周圍,如今已環繞著10100畝果園,地域范圍涉及集益、研經等4個鄉鎮的19個行政村。

      “以前可不是這個樣子,那時候都是荒山。”范敬超的思緒回到8年前。

      2007年,他還是四川省政府救災辦主任。因為即將年滿60歲,組織上準備安排他到另一個正廳級單位當一把手發揮余熱。“但我想回來當農民。”范敬超兩次找了當時的分管領導,終于得到理解和支持。

      2008年,范敬超只身一人回來了,井研縣集益鄉繁榮村,他闊別多年的家鄉。1948年1月28日,他就出生在這個小山村,一直生活到1969年高中畢業。后來,他成為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又到廣播站工作,此后踏上了仕途,科級、處級、直至廳級。此后,逢年過節他也會回來,但待不了多久就又走了。

      而這一次,范敬超沒再急著走。幾天后,鄉親們好奇了:“范廳長”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范敬超在采果節前檢查采摘線路。

      創業·風波

      賣房種柑橘

      老伴氣得要離婚

      “我要種柑橘!”范敬超的回應,讓鄉親們大跌眼鏡。

      實際上在2007年初,他就做好了退休后回鄉創業的打算,方向是搞現代農業,種植業和養殖業結合。他讓自己的姐姐先進一步做試驗,在老家養鴨子、兔子和魚,但效果并不理想。

      而種柑橘這個念頭,出現在2007年4月23日,范敬超至今記憶猶新。那天,范敬超到仁壽縣新店鄉調研。看到滿山遍野的柑橘,名字叫做“清見”,個頭大、味道好,經濟效益明顯。“當時我就感覺到眼前一亮!”范敬超立即想到,仁壽和井研相鄰,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接近,老家的地形地貌比這里還好,為什么不試試種柑橘呢?

      調研結束后,他找到橘園主人徐文科。徐文科是當地有名的致富帶頭人,他帶領果農創建了“中國清見之鄉”。面對范敬超的請求,徐文科很熱心地拍了胸脯。不久之后,他運去505株“清見”苗,后來成活了500株,如今連年豐產。這500株樹苗,正式開啟了范敬超的柑橘產業之夢,因此,他給自己的果園起名叫“橘夢園”。

      夢的開始并不順利。“首先是家人不支持。”范敬超的決定,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對,老伴指責他不陪在身旁,甚至一度以離婚相脅。女兒、女婿和弟弟等人,則既怕他累垮了身體,又怕他虧了本欠下債務。后來,范敬超說自己會小規模起步,會審時度勢穩妥發展,家人才勉強接受了他的選擇。但回鄉創業的,依然只有他一個人。

      因為家人不支持,范敬超在資金上捉襟見肘。他拿出全部積蓄,作為啟動資金,只有10多萬元。果園發展到100多畝時,他苦口婆心做工作,動員親友籌了幾十萬元。后來果園發展到600畝時,他賣掉了自己在成都的房子,賣掉了父親在樂山的房子。“這樣一來,家庭關系更緊張了。”讓范敬超欣慰的是,老伴并沒有真的和他離婚。

      創業·成就

      果園擴成萬畝,帶動村民致富

      家人不理解,鄉親們也不理解。哪怕是505株“清見”苗已經種下,對范敬超的質疑也沒有停止過。在擴大規模需要流轉土地時,鄉親們總會有各種擔心:“一個當官的,跑回來當農民,搞起耍的吧?”“60多歲的人了,能干多久?”

      為了贏得理解,范敬超就挨家挨戶做工作,和鄉親們一筆一筆算細賬。“因為有看得見的實惠,鄉親們逐漸也就接受了。”范敬超很感謝自己39年的政府部門工作經歷,造就了他的戰略謀劃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群眾工作能力。除了這三種能力,范敬超更多靠的是“拼命”,創業初期那段時間,他從140近瘦到了126斤。

      好在付出都有了回報。到2012年時,范敬超的果園已經有了近2000畝規模。“每天工作10個小時以上,忙得腳不沾地。”他決定改變經營模式,將打造好的果園出租、出售。

      這樣一來,果園發展進程明顯加快,2013年新增1000多畝,2014年新增2000多畝,2015年新增4000多畝……范敬超的果園像滾雪球般壯大,其中大多數出租、出售經營。經營者們經營果園掙錢,村民們就地打工掙錢,還有人開起了農家樂。“看到家鄉好了,我也回來打工了。”此前長期在外打工的村民曾容說,她準備把丈夫也叫回來,承包經營果園。

      隨著形勢好轉,家人也慢慢相信了范敬超的眼光。老伴去年退休后,也回到井研幫他,范敬超現在讓她“分管”農家樂。與此同時,范敬超的生活質量也逐步回升,工作從動手回歸到動腦,每天準時有了工作餐吃。如今,體重也已經恢復到了138斤。“因為生活好了、心情好了。”范敬超說,他現在對未來充滿期待。

      對話篇

      關鍵詞 選擇

      “三農工作我有優勢,想探索現代農業”

      華西都市報:退休不安享晚年,卻選擇回來當農民,為什么?范敬超:當時我年滿60歲,組織上安排我退居二線,到省政府參事室任主要負責人。但我拒絕了,這不是我一時心血來潮,而是多年深思熟慮的決定。

      華西都市報:那究竟是怎樣的深思熟慮呢?范敬超:我是1948年出生的,屬于“生在舊社會,長在新中國”,從小就受革命傳統教育。讀初中的時候,我讀了《人民日報》上的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就立志要學習焦裕祿,盡力為黨和人民多做貢獻。

      參加工作后,又深受紅旗渠、華西村等先進典型的影響,感覺組織對自己的培養很不容易,有機會應該發揮所長多做一些實事。

      華西都市報:去新的崗位一樣可以做貢獻啊?范敬超:從事“三農”工作我有優勢。我參加工作近40年,先后在群團、黨委、政府三個系統14個崗位工作,但都沒有離開“三農”工作。自己對“三農”工作有感情,也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對如何做好“三農”工作也有很多心得。

      2001年7月16日,我寫的《大地回聲——業主開發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調查》在四川日報頭版頭條刊發,里面就提出了自己關于新時代下“三農”工作的想法。

      華西都市報:所以通過實踐來檢驗自己的想法?范敬超:長期的“三農”工作,我發現當時的農村普遍存在困境:傳統種植業效益低下,留不住年輕人,勞動力日益老化,撂荒地越來越多。我現在這些果園,以前也大多是荒坡,上面長滿了雜草,“遠看綠油油,近看沒搞頭”。

      而相比之下,以色列、日本等國家的農業就搞得很好。有一次我帶團到以色列考察,那里自然條件及其惡劣,到處是戈壁和沙漠,但當地人通過勤勞拼搏、依靠現代科技,創造了現代農業的奇跡。這對我刺激很大,我就想著有機會一定要探索出一條現代農業的新路子來。

      關鍵詞 落差

      “我熟悉政府部門,但辦事也會碰釘子”

      華西都市報:從廳級干部到果農,有沒有感覺到落差?范敬超:落差肯定是巨大的。我擔任省政府救災辦主任后,成為一名正廳級干部,邁入了高級干部的行列。工作上主要是動嘴、動筆、動腦,有對口服務的工作人員,辦公室寬敞明亮舒適,出門一般是“沙漠王子”,到地方上也會受到禮遇,食宿條件都會比較好。

      家庭方面,我的老伴、女兒、女婿也是體制內的人,一家人的生活還算比較富足。我那時生活很規律,除了堅持洗自己的衣服,其他家務都做得不多,飯都是別人做好叫我。

      華西都市報:回鄉創業后呢?范敬超:完全不一樣了。由于家里人反對,我是一個人回來的,沒有助手也沒有車。出門基本上是走路,晴天一腳灰,雨天一腳泥。自己做飯吃,不通天然氣,就燒罐罐氣,后來覺得貴,又改成燒柴禾,到灶下點一把火,要趕快到灶上鏟兩下。

      記得剛嫁接樹苗的時候,從外地請了18名師傅,他們清晨6點鐘出工,我就凌晨4點起來給他們煮早飯。以前哪煮過那么多人的飯?

      華西都市報:除了生活方式上的落差,有沒有心理上的落差?

      范敬超:這個倒沒有。因為選擇這條路,之前就是做了充分準備,考慮到了各方面的困難。剛才講的生活上的困難,也是考慮到了的,所以不覺得有什么,咬咬牙就挺過來了。

      盡管我自己不覺得,但有鄉親們替我不值。1987年到青神當縣委書記,我就離開了長期工作的井研。逢年過節回老家,都是車子來車子去,看到生活困難的鄉親,一般都會給100元、200元慰問金,大家都覺得我很風光。

      這次回來創業,看到我經常灰頭土臉,大家都問我“是不是有那么缺錢”?有一次,我給果樹修枝沒注意腳下,跌進了旁邊的糞坑中,全身又臭又臟。鄰居劉明珍看到,痛心地對我說:“何苦呢?你真是從將軍到奴隸啊!”

      華西都市報:作為老領導,在井研辦事碰過釘子沒有?范敬超:怎么沒有?剛回來時,我就張羅著修水泥路,因為符合相關政策,申請了幾萬元補助資金。但這筆錢后來不知道去哪里了,只好又重新申請了一次,路也拖了一陣才修好。

      還有一次,因為符合相關政策,從省上爭取了40萬元資金,用于解決村里的水源問題。這筆錢劃下來后,工程卻遲遲沒有開工,說是地方上沒有配套資金,準備拿到另一個鎮去用于其他項目。這個錢是專項資金,怎么能挪用?我就去反映,結果后來才落實了。

      不了解情況的人,可能會覺得我回鄉創業會受很多優待。但實際情況是,當地對任何一個創業者,特別是有效益、有前景的創業者都會支持。我辦一些事情相對順利,那是因為我了解國家政策,熟悉政府部門的運作方式,能夠事半功倍去對癥下藥。

      關鍵詞 老年創業

      “敬佩褚時健的奮斗精神”

      華西都市報:因為都是老年創業,又都是種水果,有人拿你和褚時健比較,你怎么看?

      范敬超:我很老嗎?(笑)我還沒滿68歲。我一直都很關注褚時健,以前工作時就知道他,卷煙也屬于“三農”嘛。后來他出事,也通過新聞媒體關注過他的案子。再后來他的褚橙出名了,有朋友送給我品嘗過,也有朋友送了我寫他的書。

      雖然沒有見過本人,但我對他的創業還是很敬佩的。我覺得至少有兩點值得學習,一是他的奮斗精神,74歲重新創業,需要很大毅力;二是他的標準化生產,也值得我們果園借鑒。但我覺得我也有優勢,我的品質不比他的差,而且品種比他的多。

      華西都市報:現在提創業和創新,都離不開“互聯網+”,你在這方面有什么考慮?

      范敬超:我們已經在開始做電商了,和樂山本地一個電商平臺有合作。這些年,我們產量還不算大,銷售上還沒遇到問題,但以后電商肯定是重要的銷售渠道。

      華西都市報:創業這些年,你給自己打多少分?范敬超:經過7年多的艱辛創業,我目前的自我定義是“取得階段性成功”。果品受到消費者喜愛,產業發展呈良性循環,帶動了一批鄉親致富,穩步朝著“打造富民裕縣大產業,探索現代農業新路徑”的目標邁進。

      目前的狀況,比我創業之初時預想要好,我覺得可以給自己打90分。

    ?

    ?

    相關鏈接:

    “90后”退伍小伙集體創業 高山草原當牛倌兒
    博鰲亞洲論壇年會3月22日召開 今年年會將首次對話創業家
    騰訊眾創空間楊浦開園 全要素服務激活上海創業文化
    俄羅斯人另類創業項目,凍人頭,就看你的了
    太原90后美女舞蹈演員創業 開賓利豪車送外賣(圖)
    海南將建100個創業平臺 支持農民工在特色產業創業

    ?

    相關鏈接:
    海南將建100個創業平臺 支持農民工在特色產業創業
    騰訊眾創空間楊浦開園 全要素服務激活上海創業文化
    博鰲亞洲論壇年會3月22日召開 今年年會將首次對話創業家
    “90后”退伍小伙集體創業 高山草原當牛倌兒
    [來源:華西都市報] [作者:魏巍] [編輯:林明洋]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m.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