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興化、東臺市蔣莊良渚文化遺址
突破了良渚文化分布北不過長江的傳統觀點
地處江蘇興化、東臺二市交界的蔣莊遺址(公元前5000年至前4000年)是長江以北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文化大型聚落,突破了以往學術界認為良渚文化分布北不過長江的傳統觀點。
這是一處搶救性發掘遺址,面積近兩萬平方米,共清理墓葬278座,房址8座,包括水井、灰溝等遺跡,出土玉、石、陶、骨等不同質地的遺物近1200件。墓葬整體呈南北走向,分布密集,疊壓打破關系復雜,似為一處持續使用時間較長的公共墓地,而且葬式、葬俗豐富。除火化葬外,所有墓葬中的人骨保存完好,為研究良渚文化的埋葬習俗、社會關系與人種屬性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實物數據。
點評:這處遺址首先填補了良渚文化一個空間上的空白,是長江以北發現的比較純粹的良渚文化遺址,受大汶口文化的影響較少。其次,考古揭露比較完整,保存完好的人骨是整個良渚文化中第一次見到。一次葬、二次葬及火化葬、殉人葬等習俗都值得深入研究。第三,整個遺址持續時間長,文化堆積層厚,是良渚文化中數量不多的密集使用的區域性遺址。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
陜西寶雞市周原遺址
填補了周代都邑性遺址給水(池苑)系統的空白
由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三家單位組成的周原考古隊,從2014年9月啟動了周原遺址(西周中晚期)新一輪考古工作。在賀家北區域對普通居址墓葬區、大型夯土基址及銅輪牙馬車進行了發掘。大型夯土基址平面呈“回”字形,占地面積約2180平方米,是迄今發掘的規模最大的西周建筑遺址。車馬坑的年代為西周中晚期,內埋一車四馬,車轄、衡飾上的紋飾皆為綠松石鑲嵌而成,非常罕見。
新發現的水網系統淤土遺跡處于遺址核心區的西北部,年代上限不早于西周,下限不晚于西漢,與豐鎬遺址的“昆明池”等池渠一起填補了周代都邑性遺址給水(池苑)系統的空白。
點評:賀家北區域的墓葬顯示了濃厚的商文化因素。車馬坑以及出土的西周最精美的馬車為我們進一步理解該區域的結構與功能提供了可能。而遺址內水網系統的發現與確認,加深了以往對周原遺址聚落擴張過程與水源關系的認識,也有助于我們從整體布局上對一些重要遺跡的性質進行新的思考。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
江西南昌市西漢海昏侯墓
對研究西漢列侯的園寢制度具有重大價值
2011年3月至今,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南昌市和新建區文博單位,發掘了一座距今2000多年的西漢海昏侯墓。5年來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的階段性成果。海昏侯墓是中國迄今發現的保存最好、結構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擁有最完備祭祀體系的西漢列侯墓園,對于研究西漢列侯的園寢制度具有重大價值。該墓是我國長江以南地區已發現的唯一一座帶有真車馬陪葬坑的墓葬,對于研究西漢列侯等級的墓葬制度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迄今出土了1萬余件遺物,形象地再現了西漢時期高級貴族的生活。以紫金城址、歷代海昏侯墓園、貴族和平民墓地等為核心的海昏侯國的一系列重要遺存,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大遺址,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侯國遺址。
點評:整個海昏侯墓的發掘與文物的保護展示是同步進行的,匯集了國內所有的秦漢專家,目的并不是簡單發掘海昏侯墓,而是考察周圍3.6平方公里龐大的漢墓群,奠定完整的大遺址保護規模。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信立祥)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