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客抱怨你,說明還在乎你,在乎就意味著還有消費的欲望。你要讓旅客愛上你,就得拿出點誠意改進
最近高鐵盒飯被網絡炒得挺熱。有人為旅客喊冤:質疑鐵路以壟斷地位兜售高價盒飯;也有人為高鐵鳴不平:高鐵并沒有禁止旅客自帶餐食,盒飯買賣并非強制,何必大驚小怪?
其實不只是高鐵盒飯,機場餐廳、火車站專賣店、高速公路服務區等交通樞紐的商業服務,都受到過類似質疑。去年,影星劉曉慶、導演馮小剛都吐槽過機場面條,引發公眾熱議。
特許經營是鐵路、航空、公路樞紐等特殊區域的通行做法。這些服務明碼標價,消費過程本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旅客自愿消費后又抱怨連連,是不是太矯情了呢?
服務業的詞典里不該有“矯情的消費者”這個概念。消費者的抱怨、不滿,不僅說明服務尚有改進的地方,也意味著產業還有成長空間。近些年,隨著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大規模完工,運輸能力顯著提高,客流一直保持高位增長。如何把“人氣”變為“財氣”,不僅賺機票錢、車票錢等辛苦錢,還要做大“過路經濟”,刺激旅客在途消費,已經成為交通運輸業向現代服務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課題。
“過路經濟”不好做,但做好了是筆大生意。去年春運就有28億人次的客流,一人在途花10元,就是280億的大單!不過,做大“過路經濟”不能靠“雁過拔毛”式的一錘子買賣,還得讓旅客甘愿自掏腰包,細水長流。可是到哪兒尋找商機?旅客的抱怨可能就是突破點。記得有一年春運,一名小伙子看到網友抱怨后在火車上做起了無線WiFi的生意,半小時就賺了500元。可見,消費過程中的痛點,往往就是未來的商業增長點、利潤新亮點,關鍵在于企業是否樂意傾聽旅客的抱怨,善于發現抱怨中的商業玄機。
從“走得了”到“走得快”,再到“走得舒服”“邊走邊玩邊吃”,旅客出行的消費需求更加多元,運輸業也得搞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能只盯著規模、數量做文章。
旅客抱怨你,說明還在乎你,在乎就意味著還有消費的欲望。你要讓旅客愛上你,就得拿出點誠意改進。下次人家再來,發現你脾氣更好了,花樣更多了,還能不大大方方地掏銀子?換言之,愛抱怨的旅客都是消費“潛力股”,別委屈,別嫌煩,偷著樂吧。
?
?
相關鏈接: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