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畢節市迤那鎮,已經蓋起了大片的村名遷居房。(中國臺灣網 宣玲玲 攝)
中國扶貧看貴州,貴州扶貧看畢節,畢節扶貧看迤那。迤那鎮位于畢節市威寧自治縣西北部,在彝語中意為“美麗的海子”,2011年以前的迤那,卻是一片貧瘠之地?!笆L沙大、烈日懸空雨難下,七分種、三分收、包谷洋芋度春秋”是過去迤那人民生存環境惡劣、產業結構單一和生活條件艱苦的真實寫照。
5年過去了,如今的迤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參加“脫貧攻堅看貴州”網絡媒體“走轉改”的記者們記錄著這里的變遷:健全的服務設施、三層民居樓、通往田間的公路、放學回家的孩子、在合作社忙碌的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再不是當年那個“包谷洋芋度春秋”的苦難迤那鎮。
從鎮黨委書記的結對幫扶看“迤那模式”
從縣委常委、迤那鎮黨委書記馬祥宏的結對幫扶故事可探迤那鎮如何按照脫貧計劃到戶、項目規劃到戶、資金落實到戶,幫扶責任到人的方式“精準扶貧”。
馬祥宏是是縣處級干部,按照規定他負責幫扶四戶貧困戶。他所在的大山村經過層層“辨別”,在2015年初將他需要扶持的4個貧困戶信息發給他,分別是:鮑廣芬,丈夫因病去世,家中還有3個子女讀書,因病、因學致貧;夏義,父親因病去世,母親常年生病,因病致貧;張廣林,父親去世,15歲弟弟讀書,因病、因學致貧;王文潮,智商有障礙,發展能力差,因智致貧。
馬祥宏對這四戶貧困戶因戶施策,實行幫、保“兩條腿走路”。他詳細介紹了對鮑廣芬的幫扶工作,“治貧先治愚”,鮑廣芬是大山村拖巖組的村名,最初在外務工,孩子長時間無人照管,馬祥宏積極說服她回家工作,告訴她讓孩子讀高中、上大學才能因學治富。鮑廣芬回村后,馬祥宏為保障她們的生活穩定,為她們落實低保政策,積極解決她3個孩子的就學問題,學校免除了他們的學雜費,并提供免費午餐。馬祥宏每個月都會去鮑廣芬家走訪幾次,帶上買2、3百元的生活用品。
此外,馬祥宏為鮑廣芬落實了5千元的幫扶資金,幫助她購買了一頭能繁母牛,喂養一到兩年所產的牛仔,可以賣到8000元。鮑廣芬又喂養了豬和家禽,基本生活得以維持。馬祥宏強調,脫貧不是短期工程,需要時間和過程積累,通過可持續發展,在跟蹤中看效果。
從“迤那模式”看“中國式扶貧”
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在貴州召開座談會上強調,“十三五”時期是我們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節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握時間節點,努力補齊短板,科學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
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大力度推進扶貧開發工作提出“切實落實領導責任”、“切實做到精準扶貧”、“切實強化社會合力”、“切實加強基層組織”的“4個切實”的具體要求。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迤那因地制宜,不斷創新思路方法,從摸清底數入手,精準識別貧困對象,精準分析致貧原因,精準制定脫貧計劃,為新時期扶貧開發提供了全新的實踐樣本。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