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高福院士研究團隊近日在國際上第一次闡明了埃博拉病毒入侵細胞的機制——埃博拉病毒糖蛋白與內吞體膜上的受體NPC1結合后,就像鑰匙打開門鎖,開啟病毒感染過程。如果鎖眼被抗病毒藥物填上后,就會阻止這個過程,從而達到抗病毒效果。“就像鑰匙和鎖的關系,我們設計了一把鑰匙,但不用鑰匙去開鎖,反而是用鑰匙把鎖眼堵上,兩者形成競爭性抑制體,便能有效阻斷病毒入侵。”高福表示。
北京時間1月15日,這一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該研究結論被看作是近年來國際病毒學領域的一大突破,標志著埃博拉病毒入侵人體機制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自1976年首次被發現至今,埃博拉病毒已經在非洲肆虐了近40年。2014年3月,埃博拉病毒再次襲來,一場以幾內亞、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為中心的扎伊爾型埃博拉病毒疫情迅速在整個西非蔓延開來,共導致了2.8萬多人感染,死亡人數1.1萬多人。
此次疫情伊始,高福院士受命任中國CDC實驗室檢測隊前方工作組副組長出征塞拉利昂,其間在《自然》雜志上發表埃博拉病毒基因進化重大研究成果。
經研究發現,埃博拉病毒是一類囊膜病毒,其對宿主的入侵可以分成兩個重要步驟。首先,病毒粘附到宿主細胞膜表面,然后通過細胞內吞進入細胞內部,形成內吞體,在內吞體內,病毒發生膜融合過程,釋放自身遺傳物質。前人研究發現,內吞體膜上的NPC1分子,是埃博拉病毒入侵所必須的,但是,NPC1分子如何介導病毒入侵,卻一直是個未解之謎。
高福院士研究團隊在國際上率先解析了NPC1分子的腔內結構域C的三維結構,發現其具有一個由α螺旋和β折疊組成的球狀核心結構域和兩個突出來的環狀結構。隨后,該團隊解析出病毒表面激活態糖蛋白與腔內結構域C的復合物三維結構,發現結構域C主要利用兩個突出來的環狀結構插入激活態糖蛋白頭部的疏水凹槽里,從而發生相互作用。這一重大發現預示著人們能夠針對激活態糖蛋白頭部的疏水凹槽設計小分子或多肽抑制劑,來阻斷埃博拉病毒的入侵過程。高福表示,這并不意味著埃博拉病毒被徹底“干掉”,它并沒有消失,而是被有效抑制——在人體免疫系統的輔助下,病毒將得到進一步清除。
?
?
相關鏈接:
北非埃博拉疫情宣布結束 塞拉利昂又添死亡案例·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