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月18日電 (記者楊翼)貴州是中國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扶貧開發任務最重的省份之一。“十二五”以來,貴州省委、省政府堅定不移地把扶貧開發作為第一民生工程,圍繞“扶誰的貧、誰來扶貧、怎么扶貧”,大力實施精準扶貧政策。2011年至2015年,全省減少貧困人口656萬人,年均減貧超過百萬人。
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6月在遵義考察時指出,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近日,借著“脫貧攻堅看貴州”大型主題采訪活動的機會,記者實地了解貴州扶貧開發的最新進展,通過當地百姓面對面的交談,聽他們講述自己在脫貧路上的奮斗經歷和對扶貧政策的看法。
盧米淑:在園區里上班,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
盧米淑接受記者們采訪。人民網記者楊翼 攝
“在園區里上班,一個月1800元工資,比種地收入多了不少。”在六盤水市盤縣噠啦仙谷休閑農業園區當服務員的盧米淑一臉笑容地告訴記者。盧米淑今年40多歲,全家6口人,2個孩子分別上大學和高中,經濟壓力不小,以前除了種地之外經常到外地打工,一年下來剩不下幾個錢。根據當地“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政策,2013年,她把家里的5畝土地入股了噠啦仙谷休閑農業園區,每年能拿到不少的分紅,自己也從土地里解放出來,成了園區里的工人。
盧米淑說:“感謝有這樣的好政策,我有了穩定的工作,每個月還有休息時間。現在土地分紅加上工資,全家每年能有五六萬的收入,可以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啦!”
唐晶:家門口上班,即當員工又做股東
唐晶向記者展示農村電子商務網上操作流程。人民網記者 楊翼 攝
“我每月能有2500元的工資,在家門口工作既能照顧家里又能入股當股東!”在六盤水市盤縣巖腳村便民利民服務點上班的唐晶開心地說,“資金變股金,從2015年8月開設這個便民服務點以來,我們5名貧困戶員工每個月的工資中會計提1500元入股服務點,持續1年,屆時5名貧困戶將占有服務點10%的股份。到時除了工資,我們又會有分紅收入!”
唐晶告訴記者說,自己原來也是在外打工,一年才回一次家,開支也大,一年到頭剩不下多少錢。現在國家政策這么好,就義無反顧的回來工作了。新一年希望服務點越辦越好,自己也會努力工作,幫助更多的人。
吉玉開:不賣名牌賣“老牌”,兒子返鄉同創業
吉玉開接受記者采訪。人民網記者 楊翼攝
“我不賣名牌產品,就賣老輩人傳下來的面條,物美價廉又環保。游客現場看著做出來的,吃起來很放心,他們很喜歡。”盤縣巖腳村村民吉玉開接受采訪時說,“現在在家里就能賺錢了,不用再外出奔波打工了。”
自從家門口建設了噠啦仙谷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園區,吉玉開的兒子吉成旭也返鄉和父親一起開噠啦面條店了。“現在每年全家能收入七八萬,比在外面打工強多了。”吉成旭說,“今年如果有合適的地方,我還想擴大面條店的生產規模。”
據了解,吉玉開家里還參與了2015光伏發電扶貧項目,發電設備由國家提供,產生的電直接接入電網。這樣,他家每年可以從中得到2000多元的收益。
陳學艷:現在的好日子,除了政府政策給力,合作社是保障
“今年黨參賣了10多萬,日子越來越好過啦”,在畢節市威寧縣利民生態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里,迤那鎮五星村村民陳學艷揮動鋤頭在田間翻找黨參,面對記者采訪,她微笑著說。之前除了種植玉米和馬鈴薯,一直在外打工。三年前她家開始種植黨參,政府支持免費提供黨參苗,到2015年種植規模擴大到30余畝,產值10余萬元。
陳學艷說,家里收完黨參,閑暇時間給合作社打工,一天還能掙50元,“有現在的好日子,除了政府政策給力,合作社是我們的保障。”
據了解,威寧縣利民生態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采取“統一提供種苗、統一技術、統一保底回收、統一集中銷售分散管理”的統分結合運作模式,帶領社員和廣大群眾將產前、產中、產后三個環節有效銜接。目前,合作社社員達到1047戶,帶動迤那鎮發展黨參等中藥材13500畝,產值達8800萬元。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迤那鎮實現695戶2810人脫貧,農民可支配收入達8200元。
王金剛:賒賬養能繁母牛,一年不到賺6萬
安順市普利鄉月霞村村民王金剛于2015年3月從建在本村的鴻龍養殖公司借養了25頭能繁母牛,一年不到的時間,成功育下10頭小牛。“每頭母牛的本錢是7000元,6年內分3000元、2000元、2000元三次還清給公司,母牛就歸我家了”,“按照現在的市場價格,一頭小牛能賣6000元左右,10頭就是6萬元。”王金剛告訴記者說。
據了解,鴻龍養殖公司采取“六統一分、二次獲利”的“公司+農戶”養殖模式,“六統”即統一規劃、供種、技術、質量、收購、銷售;“一分”即分戶養殖;“二次獲利”公司與農戶簽訂養殖合同,發放能繁母牛,免費提供疾病防治和飼養管理指導,再以保底30元/斤基礎上按市場價收購牛犢,這是第一次獲利。牛犢育肥出售后每頭獎勵農戶500元,這是第二次獲利。
王金剛表示,養能繁母牛可以賒賬,生產的小牛直接賣給公司也不愁沒銷路,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肯定可以脫貧致富。
張永志:返鄉當“放牛郎”,一年就脫貧
張永志接受記者采訪。人民網記者 楊翼攝
“不出去了,好好在家養牛,明年賣了牛就脫貧了。”畢節市長春堡鎮埡關村大灣組村民張永志向記者介紹稱,以前在浙江溫州打工每年掙一兩萬,勉強維持自己的吃穿用度和家里4個孩子賺生活費和學雜費,自從去年政府實行“一市五金多套餐”問需式精準扶貧工作機制以來,就不去外地務工了,申請了24000元貸款買了兩只牛。張永志說,“貸款由政府付3年的利息,再過半年,我養的兩頭母牛就能下崽,明年初就能賣掉,收入至少有2萬元,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據了解,埡關村大灣組16戶貧困戶通過協商還成立了專業合作社。16家養殖戶輪班值守,每兩家人看一天牛,“這樣,不看牛的人家就可以趁休息日打零工掙錢。”張永志指著值班室門口的排班表告訴記者,“眼下村里正在修通村公路,到工地上干活每天有100元左右的收入。”
?
?
?
相關鏈接:
貴州將取消普通高中文理分科 高考外語一年兩考?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