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當中流傳著數張論文數據庫中國知網的網頁截圖,截圖內容為兩篇高度相似的碩士學位論文。
這兩篇論文分別是安徽大學管理學院檔案學專業碩士畢業生劉俊玲的學位論文《檔案開放利用的信息安全保障研究》(以下簡稱“劉俊玲論文”)與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文秘檔案學系檔案學專業碩士畢業生陳振的學位論文《檔案開放利用與信息安全保障研究》(以下簡稱“陳振論文”)。
從兩篇論文完成的時間上可見,陳振論文比劉俊玲論文完成時間上晚了整整一年。劉俊玲論文完成于2012年4月,陳振論文完成于2013年4月。
記者從中國知網下載兩篇論文比對后發現:這兩篇論文的正文部分高度相似,連中文題目、摘要、關鍵詞,甚至致謝語都到了近乎一字不差的程度。
兩篇論文區別最大的地方只有參考文獻部分。劉俊玲論文列出了113條參考文獻,而陳振論文只列出了18條參考文獻。
兩文摘要均以“檔案,是人類歷史文明的產物”開篇,介紹論文選題的意義,并勾勒論文六個部分的大致內容。關鍵詞部分,劉俊玲論文依次是“檔案、信息安全、開放利用、保障”,陳振論文則是“檔案、開放利用、信息安全、保障”。兩者僅詞序不同。
從目錄上看,兩文結構也堪稱完全一致。雙方主體均分為五個部分,僅第一部分標題略有差別:劉俊玲稱為“緒論”,陳振稱為“前言”,另外四章題目均一致。具體到各章小節,劃分也幾乎一致,大多數小節標題甚至都完全相同。
到了正文內容,兩篇論文更是幾乎難以區分。
更令人驚奇的,在論文的禮節性部分——“致謝”中,除了導師姓名不同,兩文用詞也幾乎一模一樣。
記者注意到,2013年4月,山東大學研究生院還在其官網上登載《山東大學關于“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使用管理辦法(試行)》。按照這個辦法,答辯前,陳振的學位論文必須經過“查重”檢測,即以專業軟件檢測文章與既有論文的相似度,以杜絕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
記者發現,在檢測結果的處理及認定上,上述辦法提到,“總文字復制比”(不含本人已發表的研究成果)在30%于60%之間(含30%,不含60%)的,由各分會組織專家結合核心章節文字復制比等情況對學位論文中存在的學術不端行為類型與性質進行認定。至于“總文字重合比”大于60%的,該辦法提到,“原則上必須延期答辯”。
記者通過萬方數據庫、Paper-Pass等多個論文檢測查重系統比對的結果是,劉俊玲論文與陳振論文總文字重合比顯著超過60%。
記者從山東大學研究生院獲悉,陳振已經于2013年完成研究生課程,并取得碩士學位。
1月24日下午,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文秘檔案學系主任、陳振的碩士研究生導師劉旭光教授接受了記者的電話采訪。劉旭光對記者表示,自己目前已經知道這件事,并已上報到所在學院。據他了解,山東大學方面目前正在處理此事。
劉旭光還表示,就此事,他聯系過陳振本人,但他拒絕向記者透露具體的談話內容。
對于之前沒有檢測出重復的問題,劉旭光表示,他自己也感到很納悶,當初陳振的論文答辯前夕是做過相關“查重”工作的,不知道為什么“查重”會沒有查出來,而自己也不曾看到過安徽大學劉俊玲的那篇文章。
?
?
?
相關鏈接:
清華大學取消校內“內部論文”論文層級?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