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峰通過對講機與其他交警對話。王 東攝(人民視覺)
冰城交通警察
每天轉體七百次 棉衣棉鞋已凍透
早晨7點,城市剛剛蘇醒,哈爾濱市區最低氣溫已經達到零下30攝氏度,記者在室外站了不到10分鐘,就像掉進了冰窟窿里,圍巾和帽子上泛起了白霜,連睫毛都變成了白色。
馬路上,王海峰一小時前已經到崗了,完成了負責區域內的固定設施安全排查工作,他小跑到崗臺上敬了個禮,向右轉體,打出了一天中第一個直行手勢。這樣的轉體與揮手動作,他每天至少要重復700次。
王海峰是哈爾濱交警隊道里大隊三中隊副隊長,在寒風中指揮了半小時交通后,他走進了不遠處的巡邏車,一名同事接替他站上了崗臺。趁換崗的空當,記者仔細觀察了王海峰的“裝備”:兩層棉襖、獺兔棉褲、海拉爾棉鞋,再加上警棍、對講機等單警裝備,身上重量足有二三十斤。“棉衣棉鞋已經凍透了,每半小時必須要換一次。”王海峰邊說邊搓手取暖。
數九寒冬,在室外工作的人本就辛苦,可比起其他崗位,交警尤為艱辛。“其他的工作好歹能隨意活動,動起來就不那么難熬了。”王海峰說,“可我們不行,每個指揮手勢都會關系到車和人的安全,來不得半點馬虎。別說冬天,就是其他季節里轉體揮手時間一長手臂就會酸麻,更何況這冰天雪地吶。”
9點,早高峰接近尾聲,路面逐漸恢復正常。王海峰終于能喘口氣,他去對面包子鋪買了幾個包子當作早餐。才吃幾口,一直握在手中的對講機突然響了:上海街與友誼路口兩輛私家車追尾,請速到現場支援。聽見同事的呼喚,王海峰立刻穿上裝備,奔赴事發現象,桌上還放著沒吃完的包子。
事故處理完畢,王海峰再次奔赴崗臺,這次的換崗休息時間因此“犧牲”了。
黑龍江省的冬季十分漫長,為了讓在戶外工作的人們心里暖起來,黑龍江省出臺政策,規定每年的11月至3月,為所有一線外勤交警和環衛工人發放每月300元的冬季午餐補貼,此外,每個中隊配備一個保溫箱,確保每人每天都能喝上一盒熱牛奶。
田素江正在檢修線路。本報記者 李亞楠攝
邊境電力工人
巡檢來回一千里 一去就是一整天
“班長,看樣子雪要下大了。”中午剛過,記者正在新疆昌吉木壘縣電力公司采訪配電運檢班班長田素江,同事梁超朝著田素江喊了一句。他倆決定去巡檢線路,記者跟著出了門。
車子駛向烏茲別克鄉的方向,雪飄得有點密。到了目的地,車停在路邊,三人蹚著沒到大腿的雪向遠處的電線桿走去。田素江在桿下站定,拿出望遠鏡仔細查看了一番幾米高的電線桿頂端各條線路接口,沒發現啥問題,吩咐梁超在本子上做了記錄就繼續往下一個電線桿走去,有根線似乎被風吹得有點不對勁。穿上腳扣,系好安全帶,拿好檢測工具,田素江順著滑溜溜的水泥桿子開始往上爬。
站在冷風里,記者的手腳已經凍得麻木了,田素江卻只戴著安全頭盔和薄薄的棉線手套開始檢查線路和電箱,不時停下來用嘴哈著氣給雙手取暖。“我們檢修的時候戴著厚手套是沒法操作的,最多只能戴棉線手套,再冷也只能忍著。”梁超解釋道。十幾分鐘后,問題解決了,田素江開始小心翼翼地順著電線桿往下走,此時的電線桿上已經落了一層薄雪,一個不小心,腳扣打了個滑,他拽著安全帶,身體往后一坐,才止住下滑。等他落地,手已經快沒了知覺。
木壘縣是個邊境縣城,電力公司要保障位于邊境線附近的托浪崗派出所和3個泉子邊防連的用電,每月一次例行巡檢,來回500多公里路程,一去就是一整天,只能帶著馕和饅頭,就著礦泉水當午餐。
雖然辛苦,但田素江有時候也會感到溫暖,巡線路過居民家,到了飯點兒經常會被拉到家里吃頓熱乎飯,在邊境上也常常被邊防戰士拉去營地吃飯。遇到突發事件,公司后勤保障總是做得很好,御寒裝備自不用說,有時候還會組織人去送熱水和吃的。但說到低溫補貼,公司黨支部書記索濤告訴記者,電力公司屬于國家電網垂管單位,整個系統的待遇是統一的,目前還沒有低溫補貼這一項。
團結正在開鏟車鏟雪。本報記者 張騰揚攝
草原鏟雪大叔
遇上連續降大雪 鏟車一天忙不停
很多人喜歡“踏雪”,腳踩上去,柔軟舒適,心情放松。
然而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北部草原,踏雪可沒那么優美。那里冬季氣溫常常低到零下30多攝氏度,厚厚的積雪常被凍得硬化,一踩上去稍微停頓,下半身乃至整個人可能突然陷進去。可以說,每向前邁一步都戰戰兢兢。
“一遇大雪天,草原上別說人,連牛羊都走不了,車輛開進來很容易陷住。”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呼熱圖淖爾蘇木(鄉鎮)的鏟雪工人團結說。
見到團結大叔時,他正在離公路不遠的地方,駕駛著一輛金色的鏟雪車,在一片白茫茫草原上,鏟出了一條筆直、從牧民家門口到公路之間的道路。
團結大叔是當地牧民,他這個“鏟雪工”也不過上任幾個月。去年冬天,為應對雪災天氣,錫林郭勒盟為轄區內每個蘇木配了一輛鏟車負責鏟雪、清理道路。
“牧區不同于城市,牧民們居住分散且有時離公路較遠,一遇雪天很容易被‘隔絕’,這種情況下發生牛羊牧草短缺或者人員生病意外,將十分危險。外面即使想去援救,也根本進不去。”鏟完一段后,團結將鏟車熄滅,擦了擦鼻涕下車休息,“在這種低溫環境下,如果靠人力來鏟雪,多少人都不夠使,還容易凍傷。有了鏟車,10里地的路不到一個小時就鏟完,公路上更快。”
團結說:“開鏟車可比一般汽車累多了。開汽車雙手放在方向盤上休息,開鏟車右手控制操作桿,左手掛擋握方向盤,眼睛還得緊盯著前方,一刻都停不下來。”有時候連降大雪,鏟車得24小時不間斷鏟雪。
正說著,一位牧民給團結打電話來,讓團結把家門口的雪鏟一下,團結二話沒說應承下來。“電話下單,上門服務!”
團結每個月領1200元的工資。沒有其他的額外津貼,比如“低溫補貼”。
在當地,記者走訪了環衛工人、電力檢修工人、路段工等室外作業人員。他們也沒有發過“低溫補貼”,很多人并沒有聽過這個東西。當地政府工作人員表示,這里行政事業單位、企業很少發放過所謂的“低溫補貼”,大家自小生活在這里,冬季都這么冷,倒沒覺得受不了。
另一方面,本地某道路維修公司的負責人坦言,如今環衛工人每天是定時工作;電力檢修工人冬天很少外出,遇到突發情況時也是“計件計酬”;而路段工人則都是乘車巡邏,基本上沒有人“長期直接暴露在低溫的室外工作”。
?
?
?
相關鏈接:
記者探訪十三陵景區:仍有攤位售賣商品未標價格?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