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1月29日消息(記者祝勇 通訊員彭桂潔 成曉)“十二五”時期,海南居民收入實現快速增長,經濟年均增長9.5%,縣域經濟活力增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逐步發展,為民生投入、百姓就業創業提供了機會。同時,省委省政府和市縣政府出臺了大量的民生改善舉措,連續提高行政事業單位人員工資、企業人員離退休金和兩委干部收入標準,不斷提高惠農投入,將經濟發展成果進一步向民生傾斜的同時,全省全面打響農民增收攻關戰,有力推進農民增收計劃和精準扶貧。
居民收入年均增長9.4%
“十二五”時期,海南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9.4%,首次實現與經濟發展同步的目標。其中,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實際增長分別為8.4%、10.6%,成為建省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最有質量、與經濟發展最協調的時期。雖然建省之初海南居民收入名義增長迅猛,但由于通貨膨脹,居民收入實際增長速度并不高。
根據國家統計局海南調查總隊的數據,2015年海南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979元,比2010年增長82.9%,年均增長12.8%。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56元,比2010年增長73.1%,年均增長11.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58元,比2010年增長95.1%,年均增長14.3%。
從水平上看,2015年海南全體居民、城鎮居民、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在全國31個省區市中分列第14、19和16位,比2010年分別提升了3、5和3位。
從增速上看,“十二五”時期海南全體居民、城鎮居民、農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分別快于全國平均0.9、0.9、1.6個百分點,五年平均增速在全國31個省區市中分列第10、3和5位。
居民增收動力明顯改善
“十二五”時期,海南深入推進國際旅游島建設,產業結構發生深刻變化,服務業發展迅速,吸納了大量的城鄉就業人口,也活躍了城鄉個體經濟,加之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精準扶貧、增收計劃的有效實施,收入來源不斷拓展,居民收入結構明顯優化,多元化態勢已然成型,有力推動城鄉居民增收。
城鎮方面,四大項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工資性收入仍然是收入的主體和增收的主力,轉移凈收入貢獻率提升。“十二五”時期,城鎮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年均增長11.9%,累計貢獻率為66.5%;轉移凈收入對增收的作用增強,年均增長12.7%,累計貢獻率為16.2%。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則穩步增長。
農村方面,增長動力轉換明顯,非農收入成為增收主力。工資性收入、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均實現翻番,年均增速分別達27.7%、30.7%、24.3%,成為農民增收的主力軍,累計貢獻率為76.9%。經營凈收入對農民增收的貢獻顯著降低,累計貢獻率僅為23.0%(“十一五”時期累計貢獻率為53.6%)。
中部市縣居民收入增長迅猛
“十二五”時期,各市縣居民收入增收明顯,增速普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中部市縣增長迅猛,增速居全省前列,西部次之。城鎮方面,各市縣城鎮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均在10%以上,16個市縣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僅有海口(11.5%)、三亞(10.7%),但海口、三亞由于基數大,收入水平分別位居全省第2、1位。農村方面,各市縣農民收入年均增速在12.8%-19.9%之間,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4.3%)的有11個市縣,其中10個市縣實現翻番(瓊中、保亭、白沙等6個中部市縣全部翻番,昌江、陵水、樂東和東方4個市縣也實現翻番)。從全體居民收入來看,僅有海口(11.9%)、三亞(11.5%)和文昌(12.4%)年均增速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8%),實現翻番的市縣有6個,分別是瓊中、保亭、白沙、陵水、屯昌、五指山。
鏈接: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1966元,比2010年增長75.4%,年均增長11.9%。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1195元,比2010年增長66.1%,年均增長10.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422元,比2010年增長82.1%,年均增長12.7%。
?
?
相關鏈接:
湖南“十三五”GDP定速8.5% 冀率先中部實現收入倍增?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