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海南省食品藥品安全工作取得一系列顯著成效。完善了新的監管體制,大幅度提升了監管能力,消滅了一大批長期危害公眾健康的食品藥品安全突出問題,推動構建系統化的科學治理體系,一些工作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肯定和國內主流權威媒體正面報道。
一、新建海南省食品檢驗檢測中心
組建了海南省食品檢驗檢測中心。總投資1.12億元的海南省食品檢驗檢測中心主體建筑于2015年10月封頂,2016年6月將竣工投入使用。該中心的建設填補了海南沒有省級食品檢驗檢測機構的空白,將使我省具有符合國家配置標準的省級食品檢驗檢測實驗室,徹底扭轉我省在食品檢驗檢測方面有些項目檢測不了需要送出島外檢驗檢測的落后局面。
二、為全省各個市縣配備20輛高質量食品安全快檢車
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的支持下,海南作為全國第一個試點省份,利用中央財政資金和省財政資金率先為我省各個市縣配備了質量好又能滿足食品安全快速檢驗需要的檢驗車20輛和車載檢測儀器設備280臺(套)。這些快檢車將在全省各市場、酒店、集體食堂巡回抽檢,發揮“流動偵察前哨”和震懾作用,大幅度提升我省基層食品安全快速檢測能力。
三、在全省所有大型超市和主要農貿市場設置農藥殘留免費檢測室
在全省75個大型超市和134個主要農貿市場設置了果蔬農藥殘留免費檢測室,不僅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免費農藥殘留檢測服務,也為中小型學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餐館提供免費公共檢測服務,可提升小型集體用餐單位的食品安全水平。今后,這些免費檢測室還將增配肉類和水產品獸藥殘留的快速檢測盒。
四、改革行政許可制度,推行“承諾制”審批模式
基于法制理念的“承諾制”審批模式在食品藥品行政審批領域的92項審批事項試行,獲得可喜成效。不僅解決了長期以來沿用審批模式存在的程序煩瑣、審批時間長、影響發展活力、存在權力尋租等諸多舊問題,也解決了現行“減法式”審批改革路徑被變通打折的新問題。“承諾制”審批模式,是先由審批部門研究透徹、把握準確審批條件,向申請人提供“一書三清單”(“一書”即法人承諾書,承諾如果申報材料有虛假內容愿意接受處罰;“三清單”即材料清單、處罰清單、責任清單)和示范文本,企業法人簽署承諾書后,審批部門可當場發放許可批件,之后再安排核查。如果核查中發現申報不符合條件或材料有虛假,監管部門將收回審批決定書,并對企業按簽署的承諾書追究責任。此審批模式已分別被寫進國務院2015年11月27日印發的《關于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方便基層群眾辦事創業的通知》和國務院2015年12月22日印發的《關于上海市開展“證照分離”改革試點總體方案的批復》中。
五、首次完成全省食品藥品生產加工廠和作坊摸底普查
在全省開展了食品藥品生產加工廠和作坊普查摸底,首次摸清了生產源頭家底,及時取締了生產有毒有害食品藥品的“黑窩點”,建立了數據庫。把加工作坊納入日常監管的范疇,將有效消除生產環節的食品安全隱患。普查結果顯示,全省共有7358個無證食品生產加工廠和作坊,是現有持證生產企業的近7倍。
六、創建“食藥+公安”聯打機制,大幅提高打擊食品藥品安全犯罪效率
針對過去食品藥品犯罪案件移送難、取證難、破案難,辦案時間長、效率不高等問題,我省創建了“食藥+公安”聯打機制。這種機制在不增加機構、人員編制和經費的情況下,疏通了“行刑銜接”,有效解決了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在查辦案件時不能控制犯罪嫌疑人、不能“破門而入”等諸多現場執法難題。“聯打辦”成立以來,全省端掉制售有毒有害食品藥品的“黑窩點”140多個,移送司法51件,20人因生產銷售有害食品藥品罪被判刑,其數量均超過之前若干年的總和。2015年9月初,我省查處了“糖精棗”案件并追根溯源端掉了位于廣東省雷州市的“糖精棗”加工黑窩點,中央電視臺繼9月13日在新聞頻道播出題為《瓊粵聯手搗毀“糖精棗”生產黑窩點》的報道后,又于10月5日在《焦點訪談》欄目以《大棗太甜需警惕》為題,播出了我省充分發揮聯打機制,在廣東省食藥監部門以及公安機關配合下,跨省成功查辦“糖精棗”案件的全過程。
七、推行“互聯網+”智慧監管,大幅度提高監管效率
我省食品藥品監管局把信息化融合應用到業務監管和內部管理工作中,大幅度提高監管效率,解決了一些過去依靠人工做不到、做不好的問題。建成了全省唯一覆蓋省、市、縣(區)和鄉鎮四級的高清、多媒流、多功能視頻會議系統,不僅可以召開覆蓋到鄉鎮的視頻會議和培訓,也可用于“透明廚房”的后廚視頻監控,還可用于突發事件和移動執法的遠程視頻應急指揮。2015年12月,該系統為省政府召開覆蓋鄉鎮的全省扶貧工作會議提供了保障。此外,還建成了監管對象數據庫、稽查執法系統、快篩檢測系統等12個信息系統。
八、對藥品注冊、生產等源頭實行最嚴厲的監管,確保海南寶島出好藥
全面開展藥品生產企業藥品注冊申請臨床試驗數據核查,對存在不真實、不完整、不規范問題的,暫停注冊申請,重新補充相關試驗。對使用過期原料、變更處方工藝生產銷售劣藥的3家藥品生產企業,依法進行相應的行政處罰;對使用化工原料、使用不合格提取物生產銷售假、劣藥品,涉嫌構成生產銷售假藥犯罪的2家企業,移送司法部門進行查處。通過加強源頭監管,避免假劣藥品危害公眾健康,嚴厲打擊我省藥品生產企業的害群之馬,提升我省藥品質量和形象,推動我省醫藥產業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
九、嚴厲打擊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藥品違法行為,基本消滅了15類危害公眾健康的食品藥品安全突出問題
省食品藥品監管局以“早一天消滅問題食品藥品,公眾健康就少一天遭受危害”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分清輕重緩急,把消滅“黑窩點”作為減少有毒有害食品藥品的首要任務。經過一系列專項行動,在2014年端掉98個“黑窩點”的基礎上,2015年又端掉95個,數量是前些年總和的數倍。在全省范圍內整體性基本消滅了走私凍肉泛濫、用瀝青和工業松香拔除畜禽毛、加工銷售病死豬肉、用甲醛和雙氧水浸泡“毒牛百葉”“毒鳳爪”等9 類食品藥品犯罪行為。在消滅生產有毒食品藥品“黑窩點”的同時,省食品藥品監管局把降低持證企業的產品不合格率作為減少食品藥品安全突出問題的第二戰場,采取“清單管理、靶向整治”的治理方式,要求企業按照“必做清單”和“禁做清單”進行整改,一些“消費量大、受眾群體多、百姓天天吃”的產品不合格率顯著降低。桶裝飲用水的不合格率從27%下降到1%以下,進島蔬菜、超市肉類熟食的不合格率大幅下降,中藥飲片的抽檢合格率從84%提高到91%。
十、在全省范圍內徹底消滅預包裝食品標簽標識不規范問題
我省食品生產領域58%的企業不同程度存在包裝標簽標識不規范問題。這些問題,一方面會欺騙、誤導消費者,另一方面也經常被民間打假人士舉報、索賠。省食品藥品監管局通過系統整理所有相關規定,編制了《預包裝食品標簽工作簡明實用手冊》,明確了預包裝食品禁止標注的內容和必須標注的內容以及如何標注,要求全省食品生產企業據此開展自查自糾,制止企業繼續使用不規范標識的包裝,在海南日報等報紙上發布了5期關于整治全省食品標簽標識不規范問題的公告。通過專項整治,我省食品標簽標識抽查不合格率從整治前的30%下降至1%。
?
?
相關鏈接:
海南已基本消滅16類食品藥品安全突出問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