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級城鎮化破解兩個“二元結構”
“十二五”期間,海口云龍、演豐、石山三個城鄉統籌試點小鎮格外引人矚目,但新型城鎮化的范圍更廣,包括了“主城區-衛星城-生態樂居小鎮-新型農村社區-美麗村莊”五級城鎮化體系。
概念上,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
“統籌城鄉示范鎮要在城鄉清潔和城市管理工作上爭當標桿和典范。”省委常委、海口市委書記孫新陽指出。借助“雙創”的強勁東風,海口扎實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既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也有效破解了城鄉二元結構和城市內部二元結構。
兩個50萬
長期以來,海口兩個“二元結構”很明顯。“十二五”初,主城區內尚有100多個棚戶區,涉及人口51萬人,主城區外有17個鎮,涉及人口53萬人,鎮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嚴重滯后。2014年調查,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67:1。
推進城鎮化的壓力和動力并存。海口新型城鎮化的總體構想是,目標上要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居民基本權利平等化等“三化”,基本路徑為遵循“規劃引領、產業導入、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先行、體制機制保障”。
而五級城鎮化體系的關鍵,是看農民生產方式的轉變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看有多少棚戶區(城中村)居民和鄉鎮農民成功實現轉移就業,或不以傳統農業為主要謀生手段,看他們的收入水平是否趕得上城里的,居住環境是否像城里一樣有整潔的馬路,喝上干凈的自來水,用上抽水馬桶,生活得跟城里人一樣。
“城鎮化不是追求人口規模擴張的城鎮化。”海口市委有關負責人指出,兩個“50萬”,就是要讓主城區內的50萬棚戶區居民真正市民化,讓主城區外50萬農村居民就近城鎮化。
那么主城區的棚改,即堅持“政府讓利、企業微利、百姓得利”原則,圍繞完善城市功能、增強防災能力、創造就業機會、形成產業支撐、改善居住環境。
到區鎮村一級,則要更好地促進各鎮區域功能的合理劃分和優勢互補,有利于“空心村”、分散村落的整合利用。為此,海口出臺文件,提出“對已到城鎮落戶的農村居民保留其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享有和承擔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應有的權利和義務。全市實行以居民身份證為載體的‘一卡通’管理模式,消除依附在戶籍上的福利功能和城鄉居民基本公共服務差異”。
3年1000億
“棚改既是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展工程,更是關系百姓福祉的民生工程。”海口市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隨著城中村臟亂老舊民居的拆除并被高層樓房和大型商業中心代替,海口這座城市正在一天天朝著“更精更美”的目標奮進。在很多人看來,棚改不僅是改變了群眾住房條件,也改變了群眾生活質量,更是改變了人們生活追求和觀念。
“十二五”期間,海口市啟動了上賢村等20個棚戶區或城中村改造,涉及1.6萬戶,惠及4.3萬人;2015年以來,海口市按照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調整工作思路,啟動新海村等14個棚改項目,總共涉及2.45萬戶,惠及9.46萬人。
但這還遠遠不夠。2015年12月30日,海口召開棚戶區(城中村)改造項目招商推介會,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中冶科工集團、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國建筑、中核集團、中城建設等央企12家,綠地集團等國內100強房地產企業及其它大型房地產企業60多家,及各金融機構、省政府職能部門、新浪地產等國內外主流媒體,共計200余人見證了海口棚戶區改造的新征程。
會上,海口宣布推出3年“棚改一千億”投資計劃,共啟動50余個棚改項目。
新時期的棚改背景,海口正搶抓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機遇,瞄準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戰略支點城市、大南海開發的區域中心城市和海南“首善之城”的戰略定位,緊鑼密鼓地編制“十三五”規劃,并緊緊圍繞城市基礎設施的改善和產業的優化升級策劃包裝一批重大項目。
此“3年棚改計劃”,即在2016-2018年間陸續啟動50余個棚戶區(城中村)改造項目,總投資規模超過1000億元,涉及改造土地面積2.7萬畝,改造后可提供優質可出讓土地資源約1.6萬畝,為引入產業開發提供了土地資源保障;這批棚戶區改造涉及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規模超過300億元,其中公共服務設施70億元,綜合管廊投資80億元,市政道路投資150億元。
三個試點小鎮
作為海口市首個計劃單列鎮和首批統籌城鄉示范鎮,云龍鎮一直在“解決制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和阻力”的道路上探索。
“阻力最大的表象,是農村土地權屬不清、流轉不規范等問題。以海口市為例,農村土地面積占全市土地面積的76%,產生的經濟總量卻不足全市經濟總量的10%,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村土地產權模糊,無法通過產權交易盤活土地資源,帶動農村經濟發展。”云龍鎮鎮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
此后,云龍率先全省開始探索農村不動產統一登記,開展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土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房屋所有權、林權等“六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實現了“有圖可依、有證可查、四至明確、產權清晰、一張圖管到底、確權全覆蓋”,有效促進農村產權流轉,同時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試點工作,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引導村集體將宅基地復墾連片開發,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探索新路。
2013年5月,演豐統籌城鄉示范鎮建設啟動。2013年7月,海口市統籌城鄉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組建,其定位為小城鎮綜合運營商,作為海口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實施主體,專門推進示范鎮建設。
統發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演豐鎮是海口市的近郊衛星城,擔負著“聯結城鄉、人口集聚、產業配套、綜合服務”的功能,推進演豐統籌城鄉示范鎮建設,既要做好頂層設計,又要強調底線思維。
在謀劃發展方向上,將鎮域發展定位為:“紅樹濕地、海上森林、生態演豐、樂居小鎮、綠色生活”;在建設的過程中,突出“以人為核心、注重質量、生態環保、綠色低碳、可持續”特點,符合本地自然、歷史、資源和產業特色;在發展的底線上,堅持遵循群眾的意愿、保持優良的生態、注重投資績效、促進可持續發展,實行“四個優先”:即群眾利益優先,生態環境優先,產業項目優先,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優先。值得稱道的是,在演豐示范鎮建設一開始,就把生態恢復和保護放在了最優先的位置。
2015年5月19日海南首個互聯網農業小鎮啟動。半年多來,省農業廳、市區鎮三級政府把“互聯網+農業”作為重要突破口,用互聯網的理念和思維,積極推進互聯網農業小鎮建設。2015年12月15日,“一帶一路”國際農展館選址石山鎮互聯網小鎮落戶。
如今全面推進的光纖入戶基礎設施,讓石山農民搭上“互聯網便車”,全鎮光纖已覆蓋全部12個村委會,3個試點村已開展光纖入戶,建成1個4G基站,部分村還實現了免費WIFI覆蓋;有了互聯網平臺,石山富硒的黑豆已經從幾元一斤,賣到了50元以上,農村電子商務,為石山農產品插上“雙翼”,特色農業有了做大做強的趨勢;各村干部帶領村民,嘗試各種增收辦法,在城里打工的農民,外出讀書的大學生,紛紛返鄉創業。
“石山鎮突出地方特色、注重產業布局,將地方特色資源和產業優勢融入‘互聯網農業小鎮’建設之中。”石山鎮鎮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該鎮已編制了《石山鎮互聯網農業小鎮農業產業發展規劃》,確定10個農業產業園區。
“這里將搭建起一個內容豐富、功能完善的線上展銷平臺,配套建設農產品線下集散中心,形成規模效應,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同時,完成石山互聯網農業小鎮農產品電子交易手機微信平臺以及手機客戶端建設,鎮運營中心微信公眾號也即將開通。”省農業廳有關負責人表示,互聯網農業小鎮的最終目標是激發農民創業熱情,有效促進農民增收。(記者劉貢)
鏈接
海口五級城鎮化體系
主城區
加快推進棚戶區(城中村)改造,完善和提升路網、管網等重大基礎設施的功能以及城市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衛星城
由主城區周邊具有一定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中心鎮發展而來。
生態樂居小鎮
遠離主城區的小鎮,依托各自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打造。
新型農村社區
保留村莊原始風貌,引導農村居民適度集中居住,促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
美麗村莊
保留大批有良好自然歷史風貌的村莊,將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的文明生態村創建向國家和省里要求的美麗鄉村建設轉型。
相關鏈接:
海口中沙路傳來槍聲!行兇男子有精神病史已被控制
海口首批貧困高考生上崗打工:工作中更懂父母不容易
私人門診打針突現頭暈抽筋 海口一患者險些被要了人命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