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對于很多消費者來說,相比于計較幾角錢的塑料袋成本,寧愿多花錢來滿足自身購物便攜的消費需求。不少商場購物中心,每年僅出售塑料袋就能盈利上千萬元。
消費者支持度不高是主因
節假日正是塑料袋使用更為集中的時間段,民眾出門購物的概率大大增加,而此時的商家也通過有償提供塑料袋來供百姓消費。
今年春節期間,筆者走訪山東省濰坊市的各大超市,發現民眾購買年貨大多仍選用塑料袋來包裝商品,結算處放眼望去極少有自帶環保袋來購物的消費者。“貴點就貴點吧,這么多東西,又不可能隨身帶著購物袋,怎么說還是塑料袋方便些。”剛采購完商品從超市走出來的李先生說。
徐女士也表示,雖然知道應該保護環境,降低塑料袋使用量,但是超市售貨處只提供有償塑料袋,并沒有其他的環保袋售賣,“可能也是因為其他環保型袋子成本比較高吧,畢竟購物出來都是圖方便,多花幾角錢多數人也不在乎。”
筆者采訪到的某超市工作人員表示,超市內部分裝食品的無償塑料袋使用量并沒有減少。“裝散裝食品的這些塑料袋不收費,有些購物較少的顧客甚至選擇用這種袋子裝所買的商品,限塑令基本對該類型塑料袋的使用沒有實質影響。”該業內人士說:“雖然有了限制,但公眾的消費習慣并沒有太大的改變。”
相關部門監管不力
相關環保業內人士表示,“限塑令”推行初期的時候,塑料袋的使用量是下降的,但替代塑料袋的物品并沒有有效地推廣或者跟進。
業內人士表示,雖然超市執行的還是相對到位一些,但是菜市場、路邊的商販等非固定營運商家仍然會用0.025mm以下超薄塑料袋,“包括對超薄塑料袋生產的小作坊銷售的渠道也沒有進行有效的監管。”
國家發改委環資司負責人表示,“限塑令”的實施,在農貿市場、大型商場是“兩重天”。超市、商場的不可降解塑料產品替換率較高,塑料袋都有可降解標志,而菜市場塑料袋更為輕薄,并沒有標注是否可降解。商販還是習慣用塑料袋簡單包裝,想要查獲生產違規塑料袋的“黑作坊”非常難。
“限塑令”中賦予了質檢、工商、環保等部門相關責任,而這些部門既要各司其職,又要密切配合,形成強大的“限塑”執法監督網。只有對一切違反“限塑令”的行為依規依法進行處罰,讓無視規定的單位和個人付出相應的代價,才能重塑“限塑令”應有的嚴肅性和震懾力。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