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下午5點多,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溫泉村苗寨發生火災。溫泉村村支書歐政光告訴北青報記者,有人員在火災中受傷,具體情況仍在統計中,“整片苗寨都燒沒了”。除了成片苗寨被毀,很多村民家中銀飾來不及搶救被埋在火場之中。(2月21日《北京青年報》)
2014年1月11日,云南香格里拉古城被燒毀三分之一,令人痛惜;2014年12月12日,擁有200多年歷史的貴州劍河縣久吉村苗寨發生火災,60余棟房屋被毀,煙火過后的慘景,還歷歷在目;如今,貴州劍河縣溫泉村苗寨,又在烈火中化為灰燼。古城木寨頻頻遭受火災,給當地和居民造成的經濟損失,固然令人心痛;但文化古建的消失,更令人難以釋懷。特別是,古城木寨消防設施的脆弱,有的甚至是“零消防”,值得有關部門警醒與反思。
文化古建消防薄弱或“零消防”,這是一個致命的“硬傷”。表明了一些地方政府對文化古建重開發、輕管理,毫無消防概念,一旦發生火災,只能期待“遠水救近火”,或望火興嘆。特別是,消防部門對文化古建的執法監管力度不夠,可以說形同虛設,放任文化古建在“毫無設防”的情況下生存和發展,留下了重大火災安全隱患。
殊不知:“美好的東西都易碎”。古木“撐家”的文化古建,最易“惹火燒身”。古往今來,多少風光美景、文化古建毀于一炬?究其原因,游客在游玩時道德與安全意識放松,由此產生的負面效應,是導致古建火災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文化古建管理者對消防安全工作缺乏重視,加之管理體制混亂,經營權和所有權權屬不清,帶來對消防工作和安全問題的忽視,直接導致消防管理、組織和宣傳不力,埋下火災隱患。
因此,貴州苗寨火災,燒出古建保護短板。如何保護風景,維護古建和居民、游客的安全,亟需有關部門和每一位公民去思考。無論自然風景還是人文古建,消防安全要始終堅持預防第一,否則失去了,我們無法向歷史和先賢交代。無論是古城還是木寨,首先應發展和壯大消防隊伍,改良消防車等消防裝備,做好消防栓等設施的建設和日常維護。同時,古城木寨應建立起更多的民間消防隊伍,合理布局,實行就近救援,以此化解因道路不暢造成消防車無法及時趕到火場的困境,提高救火效率。更重要的是,消防安全是關系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大事,人人有責;應樹立全民防火意識,確保不因為自己的疏忽而引發火災,共同維護我們美麗的人文風景和精神家園。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