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內傷”,直觀的表現,是傷害了處于事件中心的某群人、某地人,同時調侃了輿論和公眾,耗費了人們的時間、精力,浪費了不少媒體資源和注意力,更深層的表現是對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甚至整個社會造成的某種撕裂。
春節前后,一條“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的帖文成為網絡熱點。2月20日,有媒體從相關部門獲悉,“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事件從頭至尾均為虛假內容。自稱“上海女孩”的發帖者不是上海人,而是某省一位已為人婦的母親,她春節前沒來過江西;其后發帖回應的“江西男友”,只是話題的碰瓷者,與發帖者素不相識。
調侃了公眾整個春節的這一“新聞事件”,如今被證實是假的,并且假得很徹底,實在讓人大跌眼鏡。
當時,帖文一出,江西人很在乎、上海人很敏感,圍觀者也很走心。無論公眾還是媒體,都在認真討論事件暴露的問題,并且一步步將這一個案還原到時代背景下,“鳳凰男”和“孔雀女”、城鄉差距、貧富差距等話題,都被進一步討論和認知。這有點像“狼來了”的故事,正當人們群策群力,商討如何對付大灰狼時,突然被告知根本沒有狼,“你們上當了”。
有一種觀點認為,事情雖然是假的,但人們討論的問題是真實存在的,此番事件之所以關注度高、傳播廣,是因為擊中了現實痛點——貧富差距如何減少?農村發展的困境如何突破?不同地域、人群之間的相互歧視如何化解?這話有一定道理,但不盡然。
發展中的問題當然應該引起重視,但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忽略無事生非、造謠生事者的責任。安全生產和礦工生命應該被關注和重視,因此便可以造謠某地發生礦難嗎?食品安全是大事,因此便可以謊稱有人食物中毒或者隨意污蔑某個品牌、某種食品違規添加嗎?造謠的本質是一樣的,只不過有些謠言沒有明確且明顯的利害關系人罷了。
此番事件中,可能沒有哪一個具體的人受到傷害,但對參與其中的公眾和整個社會而言,卻是一種“內傷”。
這種“內傷”,直觀的表現,是傷害了處于事件中心的某群人、某地人,同時調侃了輿論和公眾,耗費了人們的時間、精力,浪費了不少媒體資源和注意力。
這種“內傷”,更深層的表現是對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甚至整個社會造成的某種撕裂。春節前,一名“北京人”與一名“外地人”在地鐵里互罵的視頻火爆網絡,事后查明是策劃擺拍。和此番“上海女孩逃離江西”事件一樣,盡管最后查明真相,但真相來之前,上海人與江西人、北京人與外地人,在網上互撕,情緒對立,言語惡毒。如此人為制造地域歧視、人群對立甚至“罵戰”,留給整個社會的都是一種傷害。
時下,我們時常為誠信缺失而憂慮,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下降,做好事猶豫再三,扶老人恨不得拿本“攻略”。在這樣的現實語境下,有人一再“策劃新聞”、搞話題“碰瓷兒”,只能導致社會誠信生態的進一步惡化。
利用網絡興風作浪,制造話題,博取關注,有的背后有推手和營銷目的,有的可能是無意、無聊之舉。但它們引發的不良后果都是一致的。當出名要趁早、“臭豆腐式網紅”越來越多,當人們對假新聞的容忍度越來越高,那些樸素的價值觀和健康的社會生態就會被一點點侵蝕和傷害。
因此,對此類“話題碰瓷兒”,惡意營銷、惡意挑逗和消費公眾情緒的事情,我們必須大聲說“不”。對相關部門來說,每一次對制造謠言和事端者的縱容,某種程度上都在推波助瀾,加重公眾和當下社會的“內傷”。
?
?
相關鏈接:
警惕“話題碰瓷者” 的虛假話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