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開幕,全國正式進入“兩會時間”。一年一度的大會,作為我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歷來備受矚目。
今年“兩會”尤其不一般。一是適逢“十三五”開局之年,我國將如何謀劃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干什么”“怎么干”,都是要回答的問題。二是,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錢袋子”會不會癟下去、房子能不能買得起等等,老百姓甚是關心。后危機時代,中國經濟引擎將如何驅動世界發展,各方都在關注。
今天的“兩會觀察”,公道君(ID:bjrbplb)想跟大家聊聊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怎么看?借用政協新聞發言人王國慶的話,放在全球這個坐標系上看,可能用“鶴立雞群”很恰當,而且總體“氣質”仍然很好。
用實力說話
行,還是不行,嘴上說說不算,要用實力來證明。
這是今年首月全國經濟的核心數據:CPI回暖;PPI環比跌幅、同比跌幅收窄;貿易順差為4062億元,創歷史新高;對外投資快速增長,“一帶一路”效益凸顯。
回顧整個2015年,盡管遭遇了巨大困難與壓力,我們成績單也相當亮眼。以去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理承諾兌現情況為例,25項量化指標任務中24項如期完成,其中14項指標超額完成。
發展經濟,最基本的是保障就業。總理去年承諾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實際上,截至2015年年底,全年新增就業1312萬人,比預期目標多312萬人,超出預期三成。
即便25項指標中那項沒有完成的指標——進出口增長目標,我們也展示出了比較優勢。在去年全球貿易出現兩位數負增長的背景下,中國的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和出口額仍居世界第一,也是我們在全球份額當中提升最快的一年。
宏觀來看,2015年全年GDP增長6.9%,符合去年年初制定的經濟增速在7%左右的區間。更可貴的是,在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之外,原定的主要預期目標——能耗強度下降3.1%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繼續減少等環保指標均超預期完成。這表明,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步伐加快,結構優化取得積極成效。
以理性分析
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這是我們對未來的規劃。在歷經三十多年高速發展后,在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巨頭”后,我們仍然有信心有能力繼續創造“新奇跡”。
堅定的信心源自科學的判斷:
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這個基本特征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
科學的判斷源自理性的分析:
——我們找到了科學理念。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環境約束日益增強、產業升級阻力重重的現實,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厘清了未來發展的方向、路徑等根本性問題,可謂是一種綜合性的解決方案。創新打頭,更凸顯了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迫切需求。“十三五”已經開局,種種新舉措、新部署正是新發展理念的落實,體現了中國在新形勢下的轉型升級思路。
——我們重塑了發展環境。回想改革開放初期,我們通過設特區、搞試點,再到建立全方位開放格局,以制度突破、環境創新為抓手,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內生動力。而今,我們再次步入了發展的關口, 原有的環境利好消費得差不多了,新的環境利好在哪兒?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實行簡政放權,推行負面清單,加強市場法治,在全社會弘揚創新精神,大家對經濟走勢有了更為樂觀的判斷和預期,重塑了經濟社會發展“新生態”。
——我們拓展了發展空間。發展經濟是需要戰略眼光的。“一帶一路”等戰略,通過內外聯動,開拓外部市場,實現雙贏互利;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等區域發展戰略,著眼于大格局,盤活資源配置,積極對接國家的對外開放。這些融合內外的大戰略,對于我們找到更加雄厚的發展動力,具有重要意義。
靠大家攻堅
“在未來幾十年,中國會繼續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驅動力”,這是外媒的判斷。
有人認為這一判斷很客觀,有人則強調要警惕是否存在捧殺之嫌。其實兩者之別,全在乎我們自己。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就可能昏昏沉沉被捧殺;明確目標、直面問題、穩扎穩打,我們就能保持優勢。
來到闖關奪隘的關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擔子已經落在了我們這一輩人肩上。這個擔子很重,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需要大家同心合力。
前路漫漫,都來盡一份力吧。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