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研究、前沿探索是一個國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的關鍵。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創新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強調科技創新是第一動力,明確提出,加強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重視顛覆性技術創新。
“十三五”開局之年,當“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成為“中國號”巨輪奔向全面小康的新引擎,一場由增強中國基礎研究、原創能力的討論,引發參加2016年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的關注。
“基礎研究是創新的供給側,創新是創新驅動的供給側,而創新驅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供給側。”全國人大代表、國家自然基金委主任楊衛院士說。
全國政協人資環委副主任齊讓認為,黨的十八大確立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核心是解決科技創新、經濟和社會發展深度融合。關鍵一條是,補齊自主創新能力這塊短板,特別是原始創新能力。原始創新就在于基礎研究。
近年來,我國的基礎研究不斷取得進步,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基礎研究和整體創新力還有差距。
“差距概括起來體現在‘三少’: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原創成果少,引領科學潮流的大師級人物和世界級科學家少,基礎研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少。”楊衛說。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科技創新是核,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不竭源泉。基礎研究是對未來的投入。放眼全球,發達國家都是依靠基礎研究的重大成果,發展相關技術與產業的。這是一條重要的經驗規律。
這些年來,我國基礎研究的投入在絕對數量上不斷提高,但總體占R&D(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的比重和強度不高。2015年中央預算中的科技支出約2500億元,用于基礎研究的在480億元左右,比例占18.5%。
“我國基礎研究是薄弱環節,面臨很多問題,主要的是多年來經費投入比例小。”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孟安明說。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程津培表示,基礎研究占R&D的比例,OECD國家的平均標準水平約為15%到20%。中國過去20多年里一直在5%上下低位徘徊。直接反映為我國經濟社會未來創新驅動發展的原創儲備不足。
“首要的是應優化中央科技財政結構,建立多元化的投入體系,帶動全社會基礎研究投入。在目前占R&D5%的現狀下,‘十三五’期間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程津培說。
發達國家企業極為重視培育未來競爭力,基礎研究投入一般都占全國的20%以上。
代表委員們建議,中央和地方財政借鑒國外成熟做法,設立企業基礎研究引導基金。調整和研究制定有利于激勵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的財稅政策和評價體系。”
在提高經費使用效率方面,楊衛表示,應通過三個更加,即更加聚焦基礎,更加聚焦前沿,更加聚焦人才,讓資助更有效。
“除了繼續加大經費投入,還要著力從內部管理入手,建設‘評審制度公正、績效回報豐富、全球視野開闊、管理服務高效、資源總量宏大、資助譜系多樣的卓越科學基金管理機構。”楊衛說。
“國家應該有論證機制,從現在就開始規劃與準備,遴選優秀項目,開展預研,保證在未來3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有重大成果源源不斷出現。”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王貽芳院士說。
從全球范圍看,科技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中國能否抓住和用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基礎研究水平和原創能力至關重要。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齊讓認為,創新體系由創新資源、創新主體、創新機制、創新環境四大要素共同構成。“創新驅動,核心是人的驅動。創新資源中,最核心的還是人,基礎研究領域也不例外。”齊讓說。
如何在創新體系中,調動基礎研究人員的積極性?
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仙輝認為,現在各種評估機制太多了,而且與待遇直接掛鉤。一些青年學者為了獲得頭銜,往往選擇追熱點研究領域,做短平快的研究領域,好快發文章、快出成果。
“基礎研究的精髓是自由探索,需要很長的周期,還存在失敗的風險。如果所有人都去追風險小、見效快的熱點研究,那么中國原創性的成果就越來越少。”陳仙輝說。
齊讓認為,最關鍵的有兩點,一是保障科研人員的時間和精力,讓他們能夠安下心來潛心研究。尤其基礎研究,常常十年磨一劍。二是保障科研人員合理合法的、跟國際水平相當的薪酬待遇。比如,試點年薪制,提高穩定支持的比例。這樣科研人員就不用花很多時間在申報項目、做預算、接受檢查等事情上,而把寶貴時間花在實驗室里。
?
?
相關鏈接:
“據”焦兩會:數讀全國人代會?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