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過去三年,習近平怎么說,上海怎么做
三年來,每逢3月5日,人民大會堂上海廳總會記錄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的囑托與厚望:
“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2013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上海立足全局、突出重點,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不斷為創新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先行先試大膽創新”——2014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上海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努力走出一條符合特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社會治理新路子。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上海繼續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在以開放促改革方面繼續走在前列、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繼續走在前列、在創新社會治理方面繼續走在前列、在從嚴管黨治黨方面繼續走在前列。
三年來,上海的每一步改革攻堅、創新探索、治理實踐,都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重托,始終牢記承擔國家戰略的責任與光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明確表示,我們的一切工作,要立足上海,但要更多算國家賬、戰略賬、長遠賬。“凡是有利于國家利益、大局發展的工作,我們要毫不遲疑地做,堅持不懈地抓;凡是中央確定的戰略謀劃、布局和任務,我們要主動承接、積極參與、自我加壓;凡是符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事,我們要勇于率先探索,樂于做打基礎、育人才、建機制、造環境的活。”
排頭兵、先行者,承載著特殊的使命;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意味著特別的擔當。三年歷程,也是對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戰略、新思想的不斷領會與踐行。
在以開放促改革方面繼續走在前列不做盆景做苗圃
要勇于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和利益固化的藩籬,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以開放的最大優勢謀求更大發展空間——習近平2013年3月5日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說。
2016年初春,上海改革清單在不斷變長。
春節剛過,“證照分離”改革、公安改革、媒體改革……一連串全新的改革試點漸次推開。
追溯源頭,2013年9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2014年6月,上海成為全國首批司法改革試點省份;2014年9月,國務院選擇上海作為全國高考綜合改革兩個試點之一;2015年2月,《上海市開展進一步規范領導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經商辦企業管理工作的意見》獲中央深改組通過;2015年11月,全國群團改革在上海試點啟動……
這些涵蓋了經濟體制、社會公平、城市體系、民生關切、治黨管黨等方面的改革,不僅覆蓋面極廣,重點亦十分突出。它們都是全國改革的關鍵環節,都是“一招突破、滿盤皆活”的重要落子。
“深水區”的改革,不僅是形變,更有“質變”。觀察這些改革,自貿試驗區是一扇窗口。
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為推進新形勢下改革開放提出的重大舉措,是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而開放,正是上海最大的優勢。
2014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寄語上海自貿區:要牢牢把握國際通行規則,加快形成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基本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
是年5月,他在上海考察時表示,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塊大試驗田,要播下良種,精心耕作,精心管護,期待有好收成,并且把培育良種的經驗推廣開來。
2015年3月5日,總書記再次指出,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實踐,披堅執銳、攻堅克難。要著眼國際高標準貿易和投資規則,使制度創新成為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
“上海不能栽盆景,否則就失去了‘先行先試’的意義。”在與習近平總書記面對面交流自貿區改革一年后,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兆安回望道,做制度創新的“領跑者”,才是改革本意:“總書記的這個要求,上海一直沒有忘。”
這三年,商事登記改革從最開始的1.0版(注冊資本認繳)、2.0版(先照后證)到最新的3.0版(證照分離),給企業帶來更多的改革紅利;政府職能悄然轉變,負面清單制度從區內推廣到區外,成為全國的行政范本。
2015年4月,上海自貿區從28.78平方公里擴大到120.72平方公里。此前數日,廣東、天津、福建三個新增的自貿區已掛牌,自貿區探索從“獨上高樓”,轉向了“矩陣發力”。
“不做盆景做苗圃”——上海的每一項改革,都沿襲了自貿區的追求。
張兆安曾給總書記講過兩個故事:上海自貿區的進口商品直銷中心,市民們趨之若鶩,這就是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自貿區發生的制度變革,革新了政府服務模式,降低了企業的商事成本,政府官員們有點壓力、企業家們很是欣喜,這是制度創新的正效益。
其他領域也是一樣。作為全國首批司改試點省市,上海確保85%以上的人力資源投放到辦案一線,由“審理者裁判,裁判者負責”。群團改革力破“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傾向,工青婦市級機關分別按40%、30%、30%的比例精簡編制,并將人員下撥到基層一線……
上海黨政機關、群團組織不惜“動自己的奶酪”,只為群眾獲得感、只為改革“正效益”。一項有價值的改革,正是這兩者的結合體。
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繼續走在前列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習近平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說。
2016年2月18日,張江國家科學中心正式獲國務院批復。
一年前的3月5日,上海代表團審議現場,建設張江國家科學中心的構想,得到過習近平總書記的積極支持。
而這一年間,從構想變成藍圖,乃至成為現實的,遠不止一個科學中心。
2015年,C919國產大型客機在上海成功下線;上海在腦科學和人工智能等領域布局了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建成了國家蛋白質中心等一批科技基礎設施;上海光源、超算中心等已有的重大科學設施,亦聯動形成了為全國科學研究服務的綜合性平臺……
所有這些,都不只是一個項目、一項工程。它們更代表著一個戰略、一種方向——創新。這是上海邁向未來最需依靠的新動力,也是上海承擔國家戰略尤需突破的大課題。
從2013年起,習近平總書記凡到上海代表團,必談創新。無論是應對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還是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抑或參與更高層次的國際競爭,核心動力都必須來自創新,也只能來自創新。
而當舉國都需要問創新要動力,作為“先行者”的上海,毫無疑問地應當率先牽住科技創新的“牛鼻子”。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要求上海努力在推進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面走在全國前頭、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
那之后,上海用近1年時間開展了一次全市層面的大調研。2015年5月25日,十屆市委八次全會通過了《關于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22條”;隨后半年多時間,關于人才、金融、科技成果轉化、財政投入和分配等、知識產權保護等多個配套文件悉數到位。
打造“科創中心”,并沒有囿于一時一地。它不只是一項任務,更是一項戰略,需要經受長久的歷史檢驗,又亟待突破現實的關鍵環節。
上海的努力,圍繞著總書記提出的一組坐標:牢牢把握科技進步大方向、牢牢把握產業革命大趨勢、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舉措。借由“科創中心”建設,上海進一步明晰了“四個中心”尤其是“經濟中心”的內涵;借助自貿試驗區擴圍機遇,張江自主創新試驗區和自貿試驗區實現“雙自聯動”;針對制約創新的體制機制瓶頸,上海主動取消調整行政審批、修訂優化相關政策;瞄準人才這一創新之基,一批新政適時推出,堅決破除門戶之見。
可貴的是,上海的上上下下,正在形成這樣的自覺:一切不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摒棄,一切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都要大膽革除,一切束縛創新創業創造手腳的政府管理方式都要徹底改變。
“把動力轉換到創新上來,不是個別領域、某個方面的創新,而是全方位的系統創新,”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邵志清說,“這會完全改變一座城市的面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