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王義桅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這句話,常常用在老師身上。如今,這句話也可以用在中國外交身上了!這是王毅外長兩會記者招待會給筆者留下的突出感受。
雖然好為人師絕非中國人習慣,但中國外交越來越要回應世界的中國期待、中國的世界訴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新年賀詞中所言,“世界那么大,問題那么多,國際社會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中國不能缺席”。落實到中國外交頭上,釋疑、解惑不能缺席,傳道、授業也不能缺席。俗話說,文以載道,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同樣載中華文化之道。
——傳道:在總結過去三年中國外交時,王外長指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努力目標是助力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戰略選擇是堅持自身和平發展,同時推動世界的和平發展。基本原則是合作共贏,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主要路徑是建立形式多樣的伙伴關系,倡導結伴而不結盟,對話而不對抗。價值取向是堅持正確義利觀,在國際事務中主持公道,弘揚正義,在國家關系中義利兼顧,以義為先。”真所謂,道在,底氣在,立場穩,方向明。國內外簡單用強、弱來界定中國外交,就是不了解外交之道。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中國外交的四面鮮明旗幟,中國外交之道,也體現在這四個方面:
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承載著中華文化之道
發展之道:“中國有信心走出一條與傳統大國不同的強國之路。不同在什么地方?集中體現在中國恪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原則,不搞恃強凌弱;中國追求和世界各國的合作共贏,不搞零和博弈。”王毅外長借回答記者提問,很好地闡釋了中國外交發展之道。
交往之道:針對埃及記者問及中國是否在調整中東外交政策,王外長回應說,“在中東事務上,中國從來都不是‘看客’。我們一直支持阿拉伯國家爭取民族獨立解放,與地區各國有著越來越密切的經貿聯系,同時也在積極致力于中東的和平穩定。中國在中東不搞勢力范圍,也不尋求代理人。我們要做的,就是本著客觀公正態度,著力勸和促談,光明磊落、坦坦蕩蕩。這恰恰成為中國的優勢所在,中東各國都歡迎和期待中國發揮更大的作用。”為國如為人,交往皆同理。這是中國為國之道的形象說明。
處事之道:面對諸如朝核問題那樣發生在中國家門口的棘手問題,中國如何勸和促談?王外長回應:“中國和朝鮮半島山水相連,休戚與共。中朝關系是有著深厚友好傳統的國與國之間的正常關系。中國既重情義,也講原則。我們珍視同朝鮮的傳統友好,朝鮮要謀發展、求安全,我們愿意支持幫助。但同時,我們堅持半島無核化的立場毫不含糊,對朝方推進核、導計劃的做法不會遷就。制裁是必要手段,維穩是當務之急,談判是根本之道”;并強調,“無核才能和平,對話才是出路,合作才能共贏”,這也承載著中國外交之道。
合作之道:以“一帶一路”倡議為標志,王外長回應外界對中國戰略意圖質疑時說,“‘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的,但機遇是世界的。提出這一倡議,順應了亞歐大陸要發展、要合作的普遍呼聲,標志著中國從一個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快速轉向公共產品的提供者。”可以說,“一帶一路”倡議體現了中國外交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之道,也體現了中國外交積極主動一面。提供國際合作公共產品和倡議,日益成為中國外交特色。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道義制高點,中國外交更顯高遠。
——授業:國內外不僅對中國外交不夠了解,對中國所作所為也不夠了解。因此,外交部近年創設外交小靈通機制,通過各種公共外交手段,傳授中國外交之業,達到撥云見日、正本清源的效果。比如,就菲律賓制裁案的提問,王外長回應說,“中國政府早在2006年,就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298條賦予的權利,作出排除強制性仲裁的政府聲明。作出類似聲明的,全球有30多個國家,這些排除性聲明一并構成《公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應得到各方尊重。因此,中國不接受南海仲裁案,完全是在依法行事。而菲律賓的做法,恰恰是一不合法,二不守信,三不講理。不僅違背了在中菲雙邊協議中做出的承諾,違背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第四款的規定,也違背了提出仲裁應由當事方協商的國際實踐。菲律賓的一意孤行,顯然有幕后指使和政治操作。對于這樣一場走了調、變了味的所謂仲裁,中方恕不奉陪。”這就解釋了中國不應訴的合情合理合法性。
授業不只是針對中國所作所為,還要回應未來期許,給國際社會以信心和希望。今年中國擔任G20輪值主席,王外長回答記者關于中國將在杭州峰會上提出什么主張時說,“中國從三個新角度尋求峰會的突破:一是以創新發掘新動力,二是以改革注入新活力,三是以發展開辟新前景。讓G20從杭州再出發,讓世界經濟從中國再出發。”這就很好地貫徹了習近平主席關于世界呼喚中國聲音、中國方案的指示,體現了中國作為新的世界領導型國家的時代擔當。
關于南海問題,是這次記者招待會問及最多的問題。對此,王外長在解釋中國立場基礎上進一步闡明中國的信心:中國一直在為南海和平穩定做出各種努力。我們專門設立了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陸續開展了40多個合作項目。我們積極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的磋商,已形成兩份共識文件,進入商談“重要和復雜問題”新階段。我們主動提出制定“海上風險管控預防性措施”,尤其是提出設立“海上緊急事態外交熱線”和“海上聯合搜救熱線”,充分展示了我們的誠意。盡管這些努力一直受到個別國家的干擾阻撓,但是,中國完全有能力,也有信心與東盟國家一道,確保南海的和平發展大局。
——解惑:中國是個大塊頭,發展又那么快,國際社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困惑、疑惑,乃至焦慮,是正常的。因此,中國外交首先回應外交困惑。比如外界擔心中國在南海建設必要的防御措施是否為下一步“擴張”鋪路?這是典型西方“國強必霸”邏輯。王外長答曰:“南沙群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只要是炎黃子孫,都守土有責。中國從來沒有也不會提出新的領土要求”。
二是疑惑,在回答中國海外利益如何維護的問題時,王外長表示,“中國絕不走傳統大國的擴張老路,也不會搞任何強權政治。我們要探索一條符合時代潮流,得到各方歡迎,具有中國特色的維權之路。”
三是焦慮:中美摩擦,是國際輿論熱議焦點;擔心中國與美國一爭高下,是美國人的普遍焦慮。對此,王外長首先與美國在南海的行為劃清界限:“航行自由不等于橫行自由”;“歷史終將證明,誰只是匆匆過客,誰才是真正主人”,并回應,“中美摩擦的根源是美國總有一些人對中國抱有戰略疑慮,總是擔心中國有一天會取代美國。我要強調的是,中國不是美國,中國決不會也不可能成為另一個美國。我們無意取代或領導誰。建議美國朋友更多學習體會一下中國5000年積淀的歷史文化傳統,不要動輒套用美式思維來判斷中國。想清楚了這一點,中美關系的前景就會豁然開朗。人間正道是滄桑。為中美關系未來發展指出正道:構建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這條路,符合雙方的共同和長遠利益,也順應世界發展變化的潮流。”因此,中國對外行為的邏輯,一定要追溯到歷史文化根源,探尋其發展演變軌跡。
古人云,“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中國外交的擔當,須從長計議。維護國家利益、回應世界期待,就是中國外交的擔當。未來中國外交展望時,王外長表示,“中國外交將以更寬闊視野、更開放胸襟、更積極姿態,同國際社會一道,為世界的和平穩定盡責,為人類的繁榮進步出力”。這可以說既說出了中國人民的心聲,也說出了世界上客觀、公正看待中國的其他國家人民的心聲。
中國再出發,外交再給力。我們對今后的中國外交,充滿期待。(王義桅)
?
?
?
相關鏈接:
【習主席中東之行大家談】“中東時間”開啟中國外交新亮點?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