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云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李永康
李克強總理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十二五”期間,農村小康社會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做了基本總結:“十二五”期間,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億多,解決3億多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僅2015年全年,解決6434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加大扶貧攻堅力度,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442萬人;農村危房改造432萬戶;加快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重點高校招收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人數又增長10.5%。從生活脫貧和教育扶貧等方面推進了農村地區的小康建設水平。
《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明確,“十三五”期間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是努力補齊基本民生保障的短板,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二是農業人口城鎮化水平提高。要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三是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實施一批水利、農機、現代種業等工程,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社會化服務。因此到2020年農村將全部脫貧,農村逐步實現村鎮化和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村生活水平全面實現小康。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2016年的總體任務中,推進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的主要任務有五個方面:
一是重視農業改革與發展。首先是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在糧食連續增產,面臨庫存增加、價格下跌的形勢下,要大力支持農產品精深加工,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制定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方案,今年退耕還林還草1500萬畝;積極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完善對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扶持政策;鼓勵農戶依法自愿有償流轉承包地,開展土地股份合作、聯合或土地托管;深化農村集體產權、農墾、集體林權、國有林場、農田水利、供銷社等改革。其次是強化農業基礎支撐作用。全面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并實行特殊保護,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增加深松土地1.5億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000萬畝;探索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深入開展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保障財政對農業投入,建立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引導帶動更多資金投向現代農業建設。
二是實施脫貧攻堅工程。今年要完成1000萬以上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任務,其中易地搬遷脫貧200萬人以上,繼續推進貧困農戶危房改造;中央財政扶貧資金增長43.4%;在貧困縣推進涉農資金整合;堅持精準扶貧脫貧,因人因地施策;大力培育特色產業,支持就業創業;解決好通路、通水、通電、通網絡等問題,增強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發展能力;國家各項惠民政策和民生項目,要向貧困地區傾斜;深入開展定點扶貧、東西協作扶貧,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扶貧脫貧是硬任務,各級政府已經立下軍令狀,必須按時保質保量完成。
三是改善農村公共服務。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新建改建農村公路20萬公里,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要加快通硬化路、通客車;抓緊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兩年內實現農村穩定可靠供電服務和平原地區機井通電全覆蓋;實施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推動電子商務進農村;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四是切實保障改善民生之憂。醫療衛生方面:中央財政安排城鄉醫療救助補助資金160億元,增長9.6%;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財政補助由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財政補助從人均40元提高到45元,促進醫療資源向基層和農村流動。救助體系方面:城鄉低保人均補助標準分別提高5%和8%;加快健全城鄉社會救助體系,使困難群眾遇急有助、遇困有幫,讓社會充滿關愛和溫暖。教育方面:完成2100萬人次以上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培訓任務;公共教育投入要加大向中西部和邊遠、貧困地區傾斜力度;落實提高鄉村教師待遇政策;繼續擴大重點高校面向貧困地區農村招生規模,落實和完善農民工隨遷子女在當地就學和升學考試政策。
五是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寬城鎮落戶條件,建立健全“人地錢”掛鉤政策;擴大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范圍;居住證具有很高的含金量,要加快覆蓋未落戶的城鎮常住人口,使他們依法享有居住地義務教育、就業、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發展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容納更多的農民工就近就業創業,讓他們掙錢顧家兩不誤。
總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是“全面建成”,原則是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著力點是“牢牢抓住發展第一要務不放松、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和加快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相信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正確領導和周密部署下,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廣大農村地區將不斷“補短板”和“提質量”,在逐年目標任務的推動下,到2020年一定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