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是人們回饋大自然的一種方式,很多人用這樣的做法來祈福,然而大明湖卻發生了放生魚死亡的事情,讓人擔憂。
9日,天下第一泉景區的大明湖岸邊,工作人員巡邏、勸阻市民放生魚類。經過工作人員現場的宣傳教育,來放生的市民都收回了自己帶來的魚。當日是農歷二月初一,是民間傳統的放生日子。
大明湖放生由來已久,由于監管空白和處于“道德弱勢”等原因,景區在管理上一直有心無力。但大明湖的生態破壞卻日益顯現:荷田被毀,本地水生生物減少,水質變差。放生的魚類大量死亡,景區每天要撈上百斤死魚。
提著塑料袋來,倒進湖中就走
9日,是農歷的二月初一,也是大明湖放生比較集中的日子。上午天下第一泉風景區聯合五部門對景區內放生行為進行集中勸阻。通過監控錄像發現,9日上午共有3起放生行為,都為個人小范圍放生。
超然樓北側水域,一男子攜帶鯽魚前來放生,手里還拿著專門放生的“金盆”。工作人員上去勸阻,該男子稱不知大明湖不能放生,接著離開。
天下第一泉風景區保衛處副處長楊俊國介紹,能明顯感受到放生行為增多的是在2010年之后,“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大明湖放生是個好地方,當時大明湖放生也處于監管空白。”楊俊國說,大明湖景區中最容易放生的區域是在臨近街道的水域,這個區域離市場較近,交通便利,停車也方便。
“剛開始一般都是三五個人的群體,或者就是一個人拿著個黑塑料袋子裝著幾條魚,倒入湖中就走。”楊俊國說,早期的放生還是小范圍的,“一般是家里有事兒的,過來祈個福,許個愿。”這樣的放生危害較小也很隱蔽,景區工作人員較難發現。
荷田空了一半,田螺堵住管道
在大明湖擴建之前,每隔兩年大明湖景區都會對湖內環境進行一次清理。擴建之后,護城河的活源補充使大明湖的水質一直保持著良好狀態,自2008年最后一次打撈清淤后,大明湖景區再沒有進行過湖內的水類生物打撈,因此湖中的生物情況如何,目前很難確定。但長期從事湖面清潔工作的工人以及老員工都能深切感受到近些年湖內的生物變化。
天下第一泉景區園容科科長蘇健說,大明湖景區稼軒祠北面荷田中,中間的部分早已空了。“鯉魚、草魚等啃食水生植物,對荷花景觀是很直接的威脅。”荷花被啃食后,景區每年都要投入相當成本進行翻種。
楊俊國介紹,有些市民曾向景區投放不少田螺,由于其大量繁殖,惹了不少麻煩。“它們鉆到水下設備船、中水泵,擠滿了管路。2014年,大明湖南門附近的廁所就被堵死,而鋸開管道后發現整個管道都是田螺。”
楊俊國介紹,大明湖景區內的原有水生生物,如螺螄青、明蝦、石龜、水老鼠等,現在很少見。但相比之下,一些不是大明湖本地品種的生物卻被經常打撈上來,如烏龜、鲇魚、蛙類、鱔魚等。
?
?
相關鏈接:
游客扔硬幣許愿 大明湖景區王蓮砸成“馬蜂窩”?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