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一個媒體同行發的圖,數十只錄音筆舉在采訪對象的嘴邊,圍繞著形成一個圈。這位老師配了文字:“錄音筆一定要在讓人不舒服的距離內嗎?尊重體諒,跟做好采訪一點也不沖突。”
這讓我想起2014年我自己的一張照片,也是兩會采訪,采訪對象為了離錄音筆遠一些,身體微微后仰了一點,我被朋友們調侃“是要把錄音筆戳人家嘴里嗎”。這讓我感到羞愧,從此便以之為戒,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把錄音筆置于采訪對象身體30厘米范圍內,即使周圍環境嘈雜,也要盡量保持距離,至少要低于采訪對象的頸部。
錄音筆的距離是一件小事,卻能反應出記者的素質。正如那位媒體同行所說,尊重體諒,跟做好采訪并不沖突。在兩會的新聞戰場,人人都想“搶”新聞,發獨家、發深度,在新媒體爆發的今天,更要快速發。拿到清晰、高質量的錄音,無疑為最快速地呈現新聞提供了便利,卻在有意無意中積累著“素質積分”。
我們看到,有的記者在路過鏡頭時彎腰穿行,避免影響同行拍照;有的記者在同行采訪時低聲說話,避免打擾;但同時,我們也看到,有記者在新聞發布會現場為座位爭得面紅耳赤;有記者斷章取義,用“標題黨”式做法逼得采訪對象“拒絕一切媒體采訪”……新聞人的素質不只是對于新聞事件的敏感度、挖掘真相的能力、寫稿剪片子的水平,還有在利用這份職業賦予的權利的同時,保持最基本的禮貌和尊重。
在這場一年一度的新聞“戰斗”中,我們報道事實、傳遞聲音,都是為了讓這個社會更加美好,莫忘初衷,別讓自己的行為給這份職業蒙塵。
?
?
?
相關鏈接:
[網媒記者跑兩會]光明網袁晴:拍攝靠神器 內容靠實力?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