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未來五年中國經濟將會呈現怎樣的面貌,舉世矚目。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明確了中國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提出了一系列事關發展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這是“十三五”期間要實現的重要目標之一。國外專家學者等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將對中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產生持續利好。
體現完成經濟轉型的堅定決心
政府工作報告把2016年經濟增長目標定為6.5%—7%,設定這一預期目標考慮了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銜接,考慮了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需要,也有利于穩定和引導市場預期。
“此次兩會讓中國經濟從量的增長轉向質的增長。”韓國湖西大學教授全家霖表示,隨著一個國家經濟規模不斷增大,產業水平向中高端不斷發展,與增長速度相比,應更加重視增長質量。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中國問題專家克里斯蒂娜·奧托女士認為,與過去相比,6.5%—7%的增長區間不高,但同其他工業國家相比仍然相當可觀。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5年中國經濟增量相當于挪威全年的經濟總量。
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伴隨陣痛,新舊動能轉換相互交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也應該看到,經過多年快速發展,中國物質基礎雄厚,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余地大。中國政府有信心通過改革,在經濟新常態下逐步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俄中關系研究預測中心主任烏揚納耶夫表示,中國早已成為世界經濟重要的驅動力之一。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有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帶來的影響,但也給中國改變經濟發展方式、向可持續發展轉變創造了機遇。他表示,中國政府為應對存在的問題制定了周密的發展規劃,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體現了政府實現結構性改革、完成經濟轉型的堅定決心。
德中經濟聯合會理事長哈羅德·盧克斯說,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攀升,出口驅動增長模式讓位于消費和服務業。中國全面深化改革方案,致力于消除貧富差距,鼓勵消費,增加勞動力市場的彈性,“將確保中國經濟成功轉型,實現今后五年的增長目標”。
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政府工作報告部署了今年要重點做好的工作,“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持續增長動力”是其中之一。報告強調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從注重‘量的增長’轉向‘質的增長’。”哈羅德·盧克斯認為,煤炭、鋼鐵、水泥和其他工業產品的利潤率下滑,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加劇,去產能過程不可避免。“兼并重組或企業停產起初是痛苦的,但對于保持中國未來的競爭力是必要的,這樣中國才能在國際貿易中立于不敗之地。”他說,“中國對高技術和環保產業的重視,無疑給德國相關產業發展帶來了機遇。”
全家霖贊賞中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他說:“中國目前充分認識到此前重‘量’快速增長過程中出現的產能過剩等問題,并采取了相應調整措施。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改善產品和服務供給上下功夫,有利于充分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他表示,通過結構調整實現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并與百姓共享發展紅利,具有重要意義。
巴西智庫瓦加斯基金會教授埃萬德羅·梅內塞斯曾在復旦大學金磚中心任研究員,也親眼見證了中國經濟的發展變化。他表示,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情況符合國情,結構性改革也有利于經濟的穩定發展。他認為,中國政府提出的推動新技術、新產業的創新,著力推動供給側改革正當其時。“目前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和巴西都面臨產業調整的巨大挑戰,中國政府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更加優化產能,使產品與市場匹配,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
克里斯蒂娜·奧托認為,中國制訂的經濟發展規劃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比如加強內需、發展戰略性產業、制造業升級等,這些舉措將有助于中國建立新的增長極,而非依賴于投資和出口。中國經濟轉型對德國也意味著機遇,德國企業能夠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的好伙伴。德國能夠提供先進的制造、環保和醫療技術,以及高質量的消費品。
仍是世界經濟重要推動力量
政府工作報告多次強調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凸顯新經濟對產業優化升級的關鍵作用,引發海內外廣泛共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系列新舉措將推動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向前發展,中國仍將是世界經濟的重要推動力量。
“中國增長過程中產生的機遇,值得韓國產業界和政府共同關注。”全家霖表示,中國經濟發展重心過去主要集中在下游的生產環節,通過創新驅動,向上游產業發展,期待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變革,成為世界經濟的又一推動要素。
通過創新驅動,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不斷釋放,新能源汽車、生態產業、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經濟亮點頻出。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高級研究員杜大偉認為,中國經濟表現依舊良好,消費和服務業的比重不斷提高,正在新常態下繼續前行。
烏揚納耶夫表示,發展先進制造業、創新產業,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些政策手段都是在有針對性地改變過去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引導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培育穩定增長動力。他同時強調,經濟轉型升級過程必然存在挑戰和風險,中國經濟經過多年高速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厚重的基礎,有理由相信中國政府能夠順利實現增長目標,為世界經濟貢獻更多正能量。
(本報北京、首爾、柏林、莫斯科、里約熱內盧、華盛頓3月12日電??記者林芮、陳尚文、管克江、林雪丹、王海林、陳麗丹)
?
?
相關鏈接:
提供新機遇 催發新動力——中國兩會的世界影響?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