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鏡頭下的臨沭縣曹莊鎮朱村。
臨沭縣位于山東省最東南部的蘇魯交界處,因瀕臨沭河而得名。
近兩年來,臨沭縣下的曹莊鎮朱村流轉土地600畝,栽植葡萄,建成了新型科技產業園區;利用綠色水資源,發展起了綠色網箱養魚;成立互助資金協會,扶持發展柳編等特色加工技術,帶動當地周邊2萬余農民脫貧致富。
3月9日,央視網記者來到朱村,無人機、VR全景視頻技術下的朱村,江北水鄉的特點一覽無余,河流縱橫、溪水匯流、玉帶纏繞。
作為著名的紅色根據地,1939年,朱村就成立了臨沭縣最早的黨支部。2013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來到位于沂蒙革命老區朱村考察。習近平認真觀看了抗戰初期就建立黨組織的支前模范村村史展,了解老區群眾生產生活。
考察當日,習近平總書記特地看望了王克昌這位老支前。習近平強調,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不能忘記那些為新中國誕生而浴血奮戰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記為革命作出重大貢獻的老區人民。
3月9日,央視網記者采訪到了視頻中的王克昌老人。自從和總書記拉家常后,他就成了村里的大忙人,經常要接待外來的客人,有記者,也有干部。盡管已經過去兩年多,但聊起當時的場景,老人仍然記憶猶新。
習近平強調,我們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老區的全面小康,特別是沒有老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那是不完整的。總書記的殷切關懷,讓朱村的百姓們備受鼓舞。
朱村支部書記王濟欽用VR拍下了朱村檔案館全貌。
【VR全景圖點擊進入】
朱村支部書記王濟欽對央視網記者表示,朱村計劃以紅色文化為主,以歷史文化和水鄉文化為輔,從古代民居、紅色基地、水域景觀、綠色農業生態園四個方面,全面建設朱村。
紀念館講解員王經臣用VR拍攝了展館全貌。
【VR全景圖點擊進入】
如今,朱村已經在當年八路軍老四團鋼八連戰斗過的地方建造了紅色文化紀念館。“我們要將朱村的歷史文化傳揚出去,把紅色教育發展起來。”紀念館講解員王經臣說道。
不只如此,村里的古村落也開始翻修加固,朱村民俗展館、歷史文化陳列室也先后投入運營,旅游業已初具規模。
一系列新政策下,朱村村民的人均純收入已從2010年的不足5000元增長到12000元以上。曾經的“抗日模范村”正成為“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
離開朱村前,記者通過手機讓王克昌老人觀看了兩會習總書記下團組的視頻。王克昌對記者動情地說道:“自從總書記來過我們村,村里的生活是越來越好了。我就希望總書記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有時間的話再來村里看看,和我們聊聊天。我們這里真的跟以前不一樣了!”
?
相關鏈接:
一枝一葉總關情,習近平兩會上的民本情懷?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