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13日電(袁泳、汪艷婷、包晶晶) “十二五”時期,在全國脫貧攻堅的號角下,作為全四川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脫貧情況嚴峻復雜的廣元全市累計減少貧困人口40.06萬人,探索出一條具有鮮明秦巴山區特色的精準扶貧機制。成績斐然,離“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終目標也越來越近。“十三五”時期,廣元將如何確保“一個都不落下”地實現貧困人口全面脫貧?如何補強短板,調整工業結構為發展助力?在經濟快速增長中又如何守住生態環境的底線?帶著這些問題,新華網記者在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廣元市委書記王菲。
新華網: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實施的開局之年,更是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廣元將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小康路上不掉隊,確保廣元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王菲:廣元是秦巴山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核心區域,是全省脫貧攻堅主戰場,脫貧攻堅總體情況復雜、特殊問題較多、各種矛盾交織。近年來,我們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推進脫貧攻堅與全面小康“雙重跨越”,積極整合各方資源,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推進北部山區、邊遠地區、移民安置區扶貧攻堅,貧困鄉村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公共服務有效提升、貧困群眾收入較快增長,探索出具有鮮明秦巴山區特色的四個“三位一體”精準扶貧機制,經驗在全省推廣。“十二五”時期,全市累計減少貧困人口40.06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0年的26.62%下降到10.08%。
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美麗廣元、幸福家園”,既是四川省委下達的硬任務,也是廣元市委對全市人民的莊嚴承諾。雖然廣元扶貧攻堅任務艱巨,但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打贏扶貧攻堅這場硬仗,我們將按照“四個堅持”“六個精準”總要求,大力實施“4456”工作方略,打好“3+12”組合拳,重點從以下五個方面全力推進:
一是深化四個“三位一體”精準扶貧機制。堅持“五個一批”路徑,實施“十二項重點扶貧工程”,確保實現每年150個貧困村脫貧解困、減少農村貧困人口6萬人以上,到2020年底前全面消除絕對貧困,貧困村貧困縣全部“摘帽”。
二是堅持“四個結合”綜合施治。堅持精準扶貧與區域發展相結合,堅持輸血式救助式扶貧與造血式開發扶貧相結合,堅持項目扶持與智力扶持相結合,堅持限期“摘窮帽”與徹底“挖窮根”相結合。
三是突出“四大重點任務”。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解決貧困群眾出行難、飲水難、用電難、安居難的問題,實現村組公路、安全飲水、生產生活用電、危舊房改造全覆蓋。培育增收產業,按照一村一品、一戶一策,培育貧困村貧困戶的增收產業。強化公共服務保障,讓老百姓看得起病、子女上得起學、特困戶吃飯不愁、穿衣不愁。提升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主要是加強技能技術培訓,確保每戶至少有1人掌握1項以上致富實用技能技術。
四是建立“四大工作機制”。建立一崗雙責機制,形成“全黨動員、全民動手,一崗雙責、合力攻堅”工作格局。建立資金整合機制,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統籌安排涉農項目,撬動金融社會資本,確保每年扶貧投入30個億以上,實現集中力量辦大事。建立資產扶貧機制,積極推廣資產收益、投資收益、理財收益等扶貧模式,多渠道增加貧困群眾收入。建立社會扶貧機制,統籌中央、省、市、縣幫扶資源,繼續發揮浙廣合作、九廣合作、結對幫扶的作用,廣泛集聚社會扶貧力量。
五是強化“四項保障措施”。強化組織領導。深化實施班子優化、干部提能、人才支撐、派駐“第一書記”等黨建扶貧工程。強化群眾主體。大力弘揚“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大茅坡精神、“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災后重建精神以及“厚德行廣、堅韌自強、創新開元”的廣元精神,引導貧困群眾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建設美好家園,創造幸福生活。強化激勵引導。加強考核獎懲,對提前“摘帽”的縣區給予重獎,對實績突出的干部優先提拔重用。對完不成扶貧攻堅任務的縣區和市級部門,實行評先評優“一票否決”。強化法治保障。認真執行《四川省農村扶貧開發條例》,履行好扶貧開發的法定職責,加強項目資金的使用管理,切實提升扶貧攻堅實效。
新華網:廣元位于川、陜、甘金三角,為出入川北門戶,旅游資源富集。在整個脫貧攻堅過程中,旅游產業發展發揮了什么樣的特殊作用?
王菲:在大打扶貧攻堅戰當中,我們這幾年還有新的探索,就是讓旅游為扶貧攻堅插上騰飛的翅膀。“十二五”時期,我市旅游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國家A級旅游景區數量由6個增長到23個,5A級景區實現了零的突破,2015年接待游客3251.97萬人次,同比增長17.2%;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07.16億元,同比增長30.53%。過去,一些人對旅游的認識停留在“游山玩水”的層面,未將旅游與扶貧聯系起來。然而,隨著交通條件不斷改善、旅游業快速發展,像廣元這種中西部的老少邊窮地區,旅游扶貧的作用明顯、意義重大。我市有近50%的貧困人口集中在北部山區、邊遠地區和移民安置區,但是這三個區域的溝谷奇幽、山勢奇峻,生態優良、氣候宜人,極具觀光旅游和健康養老開發價值。在這些貧困地區,發展旅游產業是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實現一產和三產融合,拉動內需、促進消費的重要載體,既從經濟上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又從精神文化上引導群眾扶志增智,既能改變農村的生產生活環境,又能提升群眾的綜合素質,提升農村整體文明程度。
新華網:十二五”期間,廣元市委、市政府堅持工業強市總體思路,使廣元工業經濟總體上呈現出產業結構逐步優化,規模日益壯大,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的良好態勢。針對2016年全市工業經濟工作,廣元將采取什么舉措,確保2016年工業經濟取得全面勝利?
王菲:“十二五”期間,我們始終突出工業強市主體地位不動搖。全市累計完成工業投資865.59億元,年均投資額比“十一五”期間提高近100億元。實現“工業超農業”、 “工業超三產”的歷史性跨越。截至“十二五”末,全部工業增加值達到244.6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0.4%。展望今年工業經濟發展形勢,困難與希望交織、挑戰與機遇并存,我們將直面宏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具體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狠抓項目建設和投資促進。圍繞儲備包裝、落地開工、加快建設和竣工投產等重點環節,推動“四個一批”項目建設梯次推進,為工業投資和技改投資提供持續的項目支撐。
二是促進企業穩產增效。強化經濟運行監測分析,加強重點企業分類指導,“一企一策”建立脫困機制,用好用足國家、省、市支持工業發展的系列穩增長政策,指導幫助企業開拓市場、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三是加快工業轉型升級。以實施《廣元市工業轉型升級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為抓手,發展“產業高端”和“高端產業”,有序化解產能結構性過剩,優化產業結構。
四是完善園區設施配套。大力推廣PPP、混合所有制等市場化模式,按照“新九通”標準,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探索打造園區創新創業中心,搭建高水平研發、檢測、孵化服務平臺,積極創建“聯盟+園區+技術+金融+人才”的“五位一體”綜合創新服務平臺,提升要素資源吸附能力、產業支撐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
新華網: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廣元如何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保障生態文明建設?
王菲:一直以來,廣元市委市政府高度生態文明建設。在2005年,我市就提出了“建設生態廣元、構建嘉陵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戰略目標。“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我市在地震災區重率先提出了“低碳重建”“低碳發展”理念。2013年,市委六屆七次全會,把生態立市放在了總體發展思路之首,大力實施低碳發展戰略,并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立市的意見》,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路和方略不斷完善,日趨成熟。我市先后榮獲了“低碳發展突出貢獻城市”“低碳生態先進城市”和“杰出綠色生態城市”稱號,2012年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第二批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也是全省唯一的低碳試點城市;2015年成功申報為第二批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平衡關系,不僅是經濟問題、技術問題,更是政治問題、社會問題。近年來,我市始終堅持“生態立市”總體發展思路,大力實施“低碳發展”戰略,“十二五”期間,我們在低碳發展和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工作主要目標任務全面完成的基礎上,經濟社會發展也保持了較快速度增長。2015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605.43億元,5年跨越3個百億臺階,增速快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
未來,我們仍將按照生態立市的發展思路,積極推進低碳發展,既要“金山銀山”,更要“青山綠水”,實現經濟繁榮、生態文明、社會和諧的統一。在發展理念上,深刻理解和把握習近平總書記“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重要論述的豐富內涵,堅持既要金山銀山,又要天藍、地綠、水清。在工作推進上,既要抓加快發展經濟,又要抓生態文明建設,守好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的紅線。在責任要求上,繼續推進生態建設“一把手”工程,層層落實目標責任制,強化督查、考核、獎懲,使各級干部抓生態建設目標明確、權責落實、動作到位。(完)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