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全球治理青年學人】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任琳
在冷戰結束后的十幾年內,國際關系的內容發生很多變化。以往圍繞意識形態展開的政治斗爭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人民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切實關注。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化,商品、服務、資本、技術迅速在全球擴散與流動。一方面,世界經濟增長得益于不斷深入的經濟全球化進程;另一方面,世界經濟也開始面臨諸多治理難題,例如增長乏力、缺乏金融監管協調、貨幣治理失衡、貿易爭端頻發等等。這些問題事關各國和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且治理這些問題絕非一國之力所能及。如此,便產生了全球經濟治理的必要性。
既有的全球經濟治理機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備受詬病。它并未充分關注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也沒有考慮到它們對全球經濟治理在議程設置上的訴求。因此,亟需在堅持聯合國憲章宗旨與原則的基礎上,對全球經濟治理進行相應的調整改革。改革不是推倒重來或是另起爐灶,而是根據治理全球性經濟問題的現實需要,考慮到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參與治理的呼聲,對治理機制和制度進行創新和完善,從而推動國際關系更加民主化、法治化及合理化。
隨著經濟實力的上升,中國逐漸成為全球公共產品的重要貢獻者,活躍在全球治理的諸多平臺上,積極為促進世界經濟增長、世界和平穩定、世界秩序公平貢獻中國智慧。國家主席習近平曾指出,合作的理念源于中華文明的優良傳統,他說“要推動全球治理理念創新發展,積極發掘中華文化中積極的處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當今時代的共鳴點,繼續豐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主張,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2016年,中國將會對全球經濟治理做出怎樣的貢獻和提供怎樣的中國智慧呢?悉數起來,有幾件大事值得一提: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元月正式開業、“十三五”規劃暢談全球經濟治理與開放型經濟、杭州G20峰會提出全球經濟治理的中國方案等。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在2013年由中國提出建立倡議,包括來自亞、歐、非、美和大洋洲的57個意向創始成員國簽署協議。作為全球金融治理制度創新的亞投行在2016年1月正式開業,首批項目涵蓋電力、交通、供水等三大領域。作為全球多邊開發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進一步完善原有的全球金融治理機制,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融資需求。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