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余淼杰教授接受海外網財經采訪
海外網3月17日電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從“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245741億元,比上年下降7.0%。這樣的轉變如何實現?外貿新動能從哪里來?面對外需持續低迷的嚴峻形勢,我國外貿破局的關鍵是什么?在“中企走出去”大旗下打造中國“品牌”,政府及企業還有哪些功課要做?
結合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及各代表委員的表態,海外網財經對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余淼杰教授,探討我國外貿的轉型升級。余淼杰指出,2015年進出口總額下降,是因為我國傳統產品顯性的比較優勢在下降,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在與其他國家的競爭中失去了優勢地位。
外貿破題著力點 供給側和需求側發力
2016年兩會召開期間,海關總署公布了2016年2月份外貿數據,今年2月我國進出口總值1.43萬億元,下降15.7%,其中出口數據下滑了20%。創下了2009年5月美國次貸危機以來單月最大降幅,在兩會期間引起了各界關注。
余淼杰認為,2月進出口數據,基本可以反映出2015年總體進出口貿易的大致情況。“其實,因為我國傳統產品顯性的比較優勢在下降,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在與其他國家的競爭中失去了優勢地位。”余淼杰說。
當前形勢下,外貿破局的關鍵是什么?余淼杰認為,主要有兩點,第一是供給側,第二是需求側。
余淼杰首先從需求側的角度做了梳理。余淼杰認為,產品賣出去主要靠兩個方式,同質價低或同價質高。從需求側的角度講,中國應該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雙邊談判,如東盟“10+1”自貿區。余淼杰說:“如果中國—東盟“10+1”自貿區能做好,將有利于我國進口更多的中間品或者原材料,這對增加我國進口、減少進口負值有很大幫助,因為進口增加,出口相對也會增加。”
在供給側方面,余淼杰坦言,很多產業里存在有產能過剩的現象,比如鋼筋、水泥等。“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應該是落在資本密集型產業方面。因此必須要去產能、去庫存。”
值得注意的是,余淼杰對于供給側改革中的企業生產率提升給予高度重視。“要鼓勵企業創新,改造技術,開發新產品”,余淼杰說。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