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張芳曼
中國氣象局專家近日表示,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綜合評估,赤道中東太平洋2014年持續至今的厄爾尼諾事件,是20世紀有觀測以來最強的。在這次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影響下,我國今年防汛抗旱的形勢非常嚴峻,對天氣預報預測的服務工作帶來很大挑戰。
赤道太平洋中東部的海水持續異常偏暖
生命史時長、累計強度、峰值強度均創新高
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圣嬰”的意思,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中東部的海水大范圍持續異常偏暖現象。反之,這一區域海水大范圍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則稱為拉尼娜(西班牙語“小女孩”“圣女”)。
當該海區海水表面溫度持續3個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就進入了“厄爾尼諾狀態”。當海水表面溫度持續6個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則確認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厄爾尼諾事件一般2至7年發生一次,上一次出現在2009年至2010年。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科學家李維京介紹,厄爾尼諾事件是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的結果。一般來說,在赤道東太平洋盛行偏東信風,在赤道南、北兩側的東南信風和東北信風的驅動下,赤道太平洋表層海水自東向西流動,將表層暖水輸送到西太平洋堆積,熱量也不斷積蓄,西太平洋海溫上升,而且太平洋水位形成西高東低的結構。當偏東信風減弱時,維持赤道太平洋海面西高東低的支柱被破壞,西太平洋堆積的高水位暖海水迅速向東擴展,使得西太平洋海溫降低,赤道東太平洋海溫上升,厄爾尼諾現象由此形成。
在2014年持續至今的這次超強厄爾尼諾事件之前,近百年間僅發生過兩次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即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厄爾尼諾事件。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本次厄爾尼諾事件自2014年9月開始發展,截至2016年2月已經持續了18個月,每個月海溫比常年同期平均值偏高的累計值(即累計強度)為26.9℃,且海溫已連續7個月(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比常年平均值偏高超過2℃,在2015年11月達到峰值,海溫偏高達2.9℃。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