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及外圍水利系統結構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初春新綠,隨著考古發掘的進展,位于杭州市余杭區、距今約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一步步展露出規模宏大、規劃精密的樣貌。如今,又一考古發現在業界內外引起震動。
從2015年7月到2016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發掘,在良渚古城北面和西面共發現11條水壩,這是迄今已知的世界上最早、規模最大的水利系統,超過此前在埃及發現的一處有4000年歷史的水壩遺跡。這一發現也證實了良渚古城從內到外依次由宮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圍水利系統組成完整的都城結構,是全世界迄今已知的距今5000年前后的功能系統保存最完整的都城之一。
工程不小
距今約5000年,由11條長堤和短壩組成
良渚遺址就像一座考古“富礦”,幾十年來屢有重大發現,對水利系統的研究,也早已進入考古視野。
1987年開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就注意到塘山遺址土垣,認為其有可能是防備天目山洪水泛濫的防洪堤。
2009年,遺址群附近崗公嶺的一個工地出現大量青膏泥。考古發現這里并非古墓,而是古代水壩類遺存。接著,周邊老虎嶺等地又發現5處類似壩體,這讓考古人員驚喜不已。
此后,借助高清衛星照片分析研究,整個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的框架逐漸顯現。201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發掘水壩,并聯合山東大學、南京大學勘探調查壩體和庫區,最終確認了分布于良渚古城西北部的水利系統。
據此次考古發掘的領隊王寧遠研究員介紹,目前發現的11條水壩按形態和位置不同,分為長堤和短壩兩類,塘山遺址土垣就是一條長堤,短壩則包括建于山谷谷口的高壩、連接平原孤丘的低壩。長度約5公里的長堤、壩體厚度達100米左右的6條高壩,這樣“大塊頭”的人工工程出現在良渚時期,體量著實驚人。
為了確定水壩年代,壩體提取樣本進行碳14測定后,得出的12個測年數據在距今4700年至5100年之間,屬于良渚文化早中期。
作用不小
可抵御當地百年一遇洪水,能連通周邊水運網
因為早年被當地農民取土形成一塊斷坎,考古人員將位于老虎嶺的7號水壩加以清理并開挖兩條探溝,探究5000年前的水壩是怎樣堆筑而成的。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指著水壩斷面清晰可見的方形分區介紹道,當年良渚先民用蘆荻、茅草把泥土包裹起來,將這種“草裹泥包”橫豎堆砌。不同的“草裹泥包”形成了現在看到的一個個“方格子”。這種“草裹泥工藝”類似現代人抗洪時用草包或編織袋裝土筑壩,不僅增加了壩體抗拉強度,讓水壩不易崩塌,也加快了堆筑速度,在良渚時期已成為用于臨水建筑的常用工藝。
發掘顯示,多條高壩和低壩在關鍵部位都用到了“草裹泥包”堆壘加固。一些地基松軟的地方,還采取了挖槽填入淤泥等工藝。
堆筑過程也相當精細。像老虎嶺水壩,按考古人員推斷,先是在谷底地面鋪青膏泥、草裹淤泥做基礎,再堆筑青粉土,然后在受力較大的迎水面堆一個草裹黃土的斜坡,上面覆蓋黃褐散土作為護坡,壩體頂部則覆蓋褐色土。
“這個水利系統,從測繪到規劃以及建造都極有技術含量。”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文物研究所所長于冰認為,良渚水利工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筑技術先進,良渚社會的組織和管理能力令人吃驚。
目前專家初步判斷,這些水壩主要的功能是防洪和蓄水運輸。
良渚遺址群靠近天目山系,這里至今還是浙江省的暴雨中心之一,夏季容易形成山洪。良渚先民設計建造的高、低兩級水壩,可以讓大量來水蓄留在山谷和低地,解除洪水威脅。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建國等通過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分析,認為高壩可以阻擋短期內870毫米的連續降水,相當于當地“百年一遇”的降水量標準。根據低壩現存的壩高海拔10米來推測,可以形成面積8.5平方公里的蓄水庫區。
此外,當時輪式交通、配套道路尚未形成,水運是最便捷的運輸方式。筑壩形成的水庫,可以連接周邊自然水域,加上良渚古城里的人工河道、內外城河,共同構成一個復雜而完善的水上交通運輸網。
價值不小
開啟史前水利考古研究新領域,為認識文明提供重要視角
“世界上早期文明的出現大多與治水活動密切相關。”劉斌說,國際學術界普遍把水利工程等大型公共工程與文明的產生、國家的形成聯系起來。
5000年前的良渚人興建不同類型的水利設施,表明他們已具備全流域的水環境規劃和改造能力。僅外圍堤壩的總土方量就有260萬立方米,規劃視野之闊、技術水平之高、動員能力之強,為認識當時社會復雜化程度和管理機制提供了重要視角。
3月中旬,在杭州舉行的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專家咨詢會上,全國19家科研單位的考古學、水利史及水利工程研究專家實地勘察后認為,這個由11條水壩組成的水利系統,是中國乃至世界水利史的重要發現,開啟了史前水利考古研究的新領域,在世界文明史研究上也將占有重要地位。這一發現也進一步證實,良渚社會已由“古國”階段跨入“王國”階段,其價值可與同時期的其他世界文明媲美。
“這次發現讓我們對華夏文明的認識又大大向前了一步。良渚古城有面積達30萬平方米的中心宮城,300萬平方米的王城,800萬平方米的外郭城,涉及范圍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水利系統,這在世界范圍也不多見。”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說。
專家建議,應建立多學科綜合研究機制,設立專門科研項目,由考古、水利、環境等專家聯合開展進一步研究。比如弄清水壩與良渚古城、宮城之間的關系,尋找水壩引水和泄洪道遺跡等,都需及早納入考古計劃和良渚申遺總體保護規劃,保護好水利工程及相關遺存。
?
?
相關鏈接:
浙江寧波驚現1米長野生娃娃魚?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