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迎清明祭掃首個高峰日
經營性公墓將全部開辟骨灰撒散區,提供生態安葬
本報記者 童曙泉
周末,本市將迎來今年清明祭掃的首個“高峰日”。清明前后本市祭掃人數估計會達到370萬人次左右。
今年清明節群眾祭掃服務工作主題是“節地生態安葬、平安文明祭掃”,今后本市經營性公墓將全部開辟骨灰撒散區,提供不保留骨灰的生態安葬方式。
全市祭掃點增至213處
清明節群眾祭掃服務工作新聞發布會昨天舉行。清明群眾祭掃服務工作臨時指揮部副總指揮、市民政局副局長陳衛東介紹,今年全市祭掃點由去年的184處增至213處,主要是新增了農村的公益性墓地;共安置骨灰82萬余份,比去年增加3.7萬份。
據預計,全市祭掃人數將會達到370萬人次左右。骨灰安置較為集中的八寶山地區達11.4萬余份,祭掃點數量較多的昌平區達17.1萬余份。因此,八寶山地區祭掃人數將超過35萬人次,昌平區祭掃人數將超過80萬人次。
今年清明節祭掃服務接待日為3月19日至4月4日共計17天,其中3月26日、27日(雙休日)、4月2、3、4日(清明節小長假)是祭掃服務的高峰日。
陳衛東提示市民,為避免擁堵,請盡量錯峰祭掃,避開高峰日。如果是在高峰日祭掃,則盡量避免上午。同時,陳衛東希望市民盡量選擇鮮花祭掃、集體共祭、網絡祭掃等文明環保的祭掃方式。由于今年降水很少,也請廣大市民不燒紙錢、不帶火種、不使用冥幣紙扎等封建迷信供品。
去年生態安葬占比45.9%
今年清明節群眾祭掃服務工作主題是“節地生態安葬、平安文明祭掃”。本市一直積極探索骨灰撒海、建設骨灰林等綠色生態殯葬發展新途徑。
陳衛東介紹,1994年到2015年,本市共舉辦339批次骨灰撒海活動,1.37萬份骨灰撒入大海。作為一種不占地、不保留骨灰的生態葬式,骨灰撒海已逐漸被更多的人所接受。骨灰撒海數量從2009年的307份持續增加,2015年突破了2000份,當年的骨灰撒海比例占年火化量的2.21%。
此外,目前全市共建立5個骨灰林,分別位于朝陽長青園、海淀長安園、豐臺思親園、昌平景仰園、懷柔九公山。按照“以樹代墓”的理念,可以結合綠化美化,以樹葬方式安葬骨灰。
除了深埋,多年來,各公墓還因地制宜地發展小型節地墓葬和立體葬、草坪葬、花壇葬等,滿足了群眾的多樣化需求,提高了生態安葬率。骨灰堂、骨灰墻(廊)、壁葬、地宮等立體安葬設施,也大大節省了骨灰安葬用地。
統計顯示,2015年,全市各大公墓骨灰樹葬、花葬、草坪葬、立體葬、深埋等節地生態安葬比率占年安葬量的45.9%。
生態墓地“建墓不見墓”
從2010年開始,本市在太子峪陵園、溫泉公墓、福田公墓等地開展景觀骨灰撒散試點。骨灰撒散,即用可降解容器安置骨灰,然后深埋地下,在較短時間內就會分解、融入土壤之中。既適應了“入土為安”傳統殯葬習俗,又實現了骨灰安葬不占用土地,是適合北方的生態安葬方式。
市民政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李紅兵介紹,在試點基礎上,今后將在所有經營性公墓建立骨灰撒散區。撒散區的面積要求至少在一畝以上,價格也會更加優惠。
按照規劃,本市在“十三五”末要力爭骨灰安葬生態化比例達到年安葬量的50%,骨灰撒海數量達到年火化量的4%以上,骨灰景觀撒散數量達到年火化量的2%以上。此外,有墓地的城區都要建設一處綠色生態墓地示范園,使墓園更加美麗、更加生態,把公墓變公園。
市民政局《關于全面推進綠色生態殯葬建設的意見》中提出,要推廣“建造墓位占地面積低于0.5平方米、墓碑高度低于0.5米的小型節地葬(簡稱雙0.5)”。目前公墓標準是占地面積不超過1平方米。李紅兵表示,提倡公墓建造“雙0.5”墓型,不是簡單地把墓位占地面積減小、墓碑高度降低,而是按照“景觀建園、文化建園、生態建園”和“建墓不見墓”的理念,減小“容積率”,提高綠化水平,增加園林景觀。同時,通過小型化、藝術化、精品化,也可以改變傳統墓型形成的“排排墓”“椅子墓”等青山白化、土地硬化現象。
目前,遵循“先建公園,后建墓園”的理念,八寶山革命公墓北山已建設成為一個集休閑健身、旅游踏青、城市綠地、生態安葬于一體,為逝者提供植樹葬、花叢葬、草坪葬、自然置石葬和立體葬等葬式的現代化城市景觀型生態示范墓園。平谷區南獨樂河鎮公益性生態示范墓園提供了樹葬、花葬、草坪葬和藝術骨灰墻等多種節地生態葬式,都實現了上述目標。
?
?
?
相關鏈接:
昌江一瓜農回老家清明祭祖 200畝冬瓜遭上百村民哄搶?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