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三月二十三日,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市中心的股票交易所前,一束鮮花和蠟燭擺放在歐盟旗幟上。 新華社記者 葉平凡攝
比利時法語國家電視臺23日晚援引警方消息稱,比警方已確認第3名爆炸襲擊嫌疑人的身份。而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此前發生在布魯塞爾的恐襲案的實施和策劃者與巴黎恐襲案是“同一個班底”。
當地時間3月22日上午,位于比利時布魯塞爾市郊的扎芬特姆機場以及市內歐盟總部附近的馬埃勒貝克地鐵站先后遭遇連環自殺式爆炸恐襲。法國總統奧朗德隨后表示:“恐怖分子襲擊的是布魯塞爾,但是被盯上的是整個歐洲。”
對于如今正為經濟、難民等種種危機焦頭爛額的歐洲來說,恐慌、震驚之余,更該思考的是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又該如何轉危為機?
直戳政治心臟的挑釁
“黑暗的一天”再次降臨歐洲。
22日,一天之內不同地點發生3起爆炸,30余人死亡,200多人受傷,冷酷的數字給比利時布魯塞爾留下的或將是二戰以來最為血腥的記憶。
而襲擊發生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和交通樞紐,采取的又是連環式爆炸,種種相似特征無不讓人聯想到去年法國經歷的兩次恐襲“噩夢”。“這些都是恐怖組織的慣用手段。”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特別助理李偉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分析稱。
果然,事發沒多久,“伊斯蘭國”極端組織宣布對此負責。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此次恐襲發生的3天前,去年11月巴黎恐襲案的主要嫌疑人阿卜杜勒-薩拉姆在布魯塞爾莫倫貝克區被警方逮捕。比利時和法國還在交涉引渡事宜,“報復”就接踵而來。
而這一次,受到震動與重創的不只是比利時,還有整個歐洲。據美聯社報道,其中一處爆炸發生的地鐵站就在位于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附近,相距僅約200米。
德國新聞電視臺直言,布魯塞爾作為歐盟“首都”具有重大的象征意義,這里遭到恐怖襲擊,就如在歐洲人的心上刺了一刀。
“某種意義上來說,比利時就是歐洲的政治心臟。”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對于布魯塞爾的恐襲,無論是造成的恐慌程度,還是誘發的政治效應,都非同小可。
其實,被挑釁的不僅是近來處在反恐一線的比利時和歐盟。李偉指出,布魯塞爾同時還是北約總部的所在地。“可見,此次恐襲也不乏對于美國及其領導的北約的挑釁意味。”
不容忽視的嚴峻現實
從此前已被恐怖組織盯上的巴黎、倫敦、柏林等國際都市,到如今布魯塞爾這樣本該寧靜的小城,似乎歐洲的每一個角落都已難逃成為恐怖主義槍靶的可能。一次次拉響的恐襲警報,提醒歐洲的是不容忽視的嚴峻現實和必須反思的深刻教訓。
“從去年巴黎恐襲之后,分析就認為歐洲其他國家遭遇恐襲已成為一個必然現象。”李偉認為,這一方面與歐洲地緣上緊鄰國際恐怖活動的策源地西亞、北非有關;另一方面則源自其始終未能有效解決國內前殖民國家民眾難以融入社會等問題。此外,歐洲在反恐問題上與美國保持的一致性及其對中東事務介入的程度,也使其更易成為恐怖襲擊的目標。
恐襲發生之后,比利時安全警戒級別被上調至最高級,法國、意大利、德國、荷蘭等鄰近國家也迅速采取措施,加強安全防范。
然而,在打擊恐怖主義的行動上,歐盟各國仍然存在“各掃門前雪”、步調不一的尷尬。“各個成員國在反恐的烈度、強度以及采取的具體措施等方面都并不一致,一票否決制讓歐盟很難通過有關反恐的具體措施。而申根協定又使得布魯塞爾這樣處于交通要道的地區容易成為恐怖分子的藏匿地。”崔洪建說。
“意想之外又是意料之中。”英國學者安東尼·格里斯對于此次恐襲的看法代表了不少分析的觀點。
“目前已有的打擊和防范都只是應急的治表,但不能治標。”在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長李偉建看來,歐洲必須意識到的是,恐怖主義的威脅是一個長期形成的綜合性問題。
李偉建指出,此次恐怖襲擊還與目前整體國際反恐形勢相關。近段時間,隨著國際社會逐漸形成合力打擊“伊斯蘭國”極端組織的共識,“伊斯蘭國”此前迅猛的擴張勢頭受到打壓。“目前‘伊斯蘭國’在敘利亞的大本營處于被遏制的境地,人員、資金流動也受到限制,這就增加了極端分子在世界各地‘化整為零’,就地實施恐怖襲擊的概率。”
英國《衛報》也認為,此次布魯塞爾恐襲是恐怖分子的“示威”表現,向人們證明他們仍有作惡能力。
危機之中仍有生機
對于如今內外交困的歐洲而言,此次恐襲造成的不僅是歐洲民眾的精神恐慌,還可能在整個歐洲大陸掀起更多連鎖反應。
“目前歐洲面臨的是‘3+1’的艱難處境,即債務危機、難民危機、烏克蘭危機等3場危機加上恐怖主義襲擊。”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江時學向記者分析指出,其中難民危機與恐怖襲擊尤為緊迫。“雖然此次恐怖襲擊與難民危機之間沒有必然聯系,但是這次恐襲的發生,可能會使一些國家基于安全考慮,在接納難民的問題上產生更多抗拒、抵觸的情緒。”
路透社也直言,此次恐襲為反對現行難民政策的人提供了更多理由。
此外,也有擔心的聲音表示,歐洲的極右勢力可能借機再度活躍。“歐洲原本奉行的人權觀念以及社會整體的包容性可能受到影響,未來或許會更加傾向本位主義。”李偉說。
不僅是對外的大門可能將把得更緊,歐洲內部的融合也無疑將面臨更大挑戰。在去年巴黎恐襲之后,歐盟各國就出現一些聲音,要求重新考慮申根協定,恢復邊境地區的嚴格檢查。今年年初,希臘甚至還因解決難民問題不力,一度收到可能被開除出申根區的警告。如今,這場直擊歐盟“心臟”的恐襲是否可能給這個越發脆弱的組織帶來致命一擊?擔憂不無道理。
英國《獨立報》認為,在距離英國“脫歐”投票不到3個月時間的關口發生此次恐襲,或許還將加速英國離去的步伐。“此次恐襲的確可能助長英國以及其他國家內部‘離歐派’、‘反歐派’的勢力,使他們堅定離開歐盟、反對一體化的立場。”崔洪建說。
不過,危機之中并非全無生機。一些分析認為,此次恐襲可能成為一次契機,推動那些長期躺在歐盟議事桌上的討論加速達成共識,例如加強各國反恐執行機構以及安全部門在情報分享等方面的進一步合作,又如在解決人員流動自由和必要安全防范兩者兼顧的問題上取得突破。“如果應對得當,采取有效舉措,此次恐襲可以成為歐盟深化一體化的動力。”崔洪建說。
英國《金融時報》稱,正受到挑戰的歐盟“將拿出韌性,迎接一場漫長而丑陋的沖突”。歐洲能否轉危為機?接下來是考驗歐洲政治家智慧的時候。
?
?
相關鏈接:
土總統:一名布魯塞爾恐襲嫌疑人曾被土驅逐出境?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