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25日電(記者史競男、許曉青、劉碩)上映短短幾天就斬獲數億元票房,一些影院半夜場次部分座位被齊刷刷地買走,部分場次票價明顯高于正常價格……影片《葉問3》自上映以來,搶眼的票房表現卻招來質疑不斷。
但《葉問3》的票房造假只是揭開了中國電影市場亂象的一角。據估計,過去幾年中全國電影票房至少有10%被“偷走”了。在票房飛速增長、產業空前繁榮的背后,買票房、偷票房等亂象花樣翻新、層出不窮。建立起規范化、法制化、長效化的監管機制,已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管理的當務之急。
虛假排場、自購票房、透漏瞞報成市場“毒瘤”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日前公布了對該影片的調查結果:《葉問3》存在非正常時間虛假排場現象,查實的場次有7600余場、涉及票房3200萬元。同時,該片總票房中含有部分自購票房,發行方認可的金額為5600萬元。
有業內人士透露,《葉問3》等影片出現的虛假排場、自購票房等行為,目的在于推高票房至一定程度從而獲取較高的經濟收益,投資方、發行方甚至可能會獲得額外的資本收益,實現“名利雙收”。
記者了解到,為了達到經濟收益目的,很多影片發行方都會設置“保底票房”,不惜砸重金收買院線多排場次、鎖定座位,賺吆喝哄抬市場。雖然發行方為此要付出高昂的宣發費用,甚至高達影片成本的40%-50%,但最終“算大賬”還是有利可圖。
除了發行方虛假排場、自購票房等行為外,院線偷漏瞞報、挪用票房等行為也是票房市場長期難以根除的毒瘤。
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曝光了廣西柳州金逸珠江文軒影城、陜西榆林容大影城等影院違規使用“雙系統”售票,或者通過制售手工票等手段,長期偷漏瞞報電影票房收入,截留票款。還有部分院線存在把A影片的票房偷挪給B影片等違規行為,這種偷挪票房的行為在一些基層院線成為“潛規則”。
據業內人士估計,由于違規操作手段長期存在,過去幾年中,全國電影票房至少有10%被“偷走”了。按2015年全國電影總票房440.69億元計算,被“偷走”的數額一年就高達45億元。
電影成“資本游戲”外殼
《葉問3》發行方之所以花5600萬元買票房,有業內人士透露,這是一場借電影外殼玩的資本游戲。
隨著中國電影市場近年來快速發展,電影成為被資本熱錢追逐的對象。業內人士指出,《葉問3》買票房的行為并非為了保底票房,而是為了達到10億元這個數值從而讓公司旗下的金融產品獲益,被詬病的票房丑聞正是資本運作鏈中的一環。
“通過金融手段,或許可以創造出好看的數字,但問題的關鍵是,電影創作才是根本。”華人文化控股集團董事長黎瑞剛前不久在接受采訪時說,不能以犧牲電影的內容創作,來換取所謂的“金融成功”。
事實上,在百余年的世界電影史上,全球各地通過金融助益電影產業發展的路徑和手段并不少。但專家指出,金融本身一定不是文藝創作的本質屬性,高品質的電影內容生產才是王道。相比一些發達國家發育已較為成熟的電影產業鏈,中國電影產業自身的發展仍在不斷“試錯”和“糾錯”中。
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石川分析,政府主管部門自去年以來對部分熱映影片“幽靈場”和“買票房”進行處理,這有助于維護市場公平和產業健康發展,對那些曾經采用類似方式介入到電影發行的企業,是特別嚴肅的警醒。
“應當看到,在快速膨脹的電影消費市場上,目前我國的法律法規針對某些通過金融手段干預電影票房的行為,尚未做出‘合法’或‘非法’的界定,這使得政府部門在實施管理和懲戒時也有一定難度,最終受損的還是中國電影創作的品質和情懷。”石川說。
據了解,在歐美電影市場,從維護市場的公序良俗出發,要求上市公司依法定期公開披露信息,進一步規范每個市場主體的行為,使與電影相關的資本都能在陽光下運行,也進而幫助更多具有創作活力和多樣性的中小公司專心于電影創作。
“有人說現在中國的電影市場是‘瘋狂的’,因為資本的大量涌入;我的看法是,無論如何形容這個市場,問題的關鍵是我們鼓勵什么,我們作為制片方能為市場提供什么,首先要有拿得出手與其他競爭對手叫板的作品。”好萊塢著名電影公司華納兄弟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凱文·特蘇哈拉提醒中國同行。
市場亂象暴露監管缺位
“電影市場中出現的這些問題,雖然是產業初期和市場經濟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問題,但問題的嚴重性已日益凸顯,正在傷害中國電影的肌體。”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張宏森說。
石川認為,個別影院和影片出現的票房造假等不當競爭行為,對電影市場造成嚴重干擾,對公平競爭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對電影產業的整體信譽產生了不利影響。偷漏瞞報票房等潛規則之所以能長期存在,與監管不及時、常態監管和技術升級缺位等有關。
針對近年來電影市場的一些亂象,相關管理部門屢出重拳,先后發布了一系列文件。僅去年就有數十家影院根據違規情節和性質被給予了通報批評、警告、取消電影專項資金先征后返、停止供片等處罰。在這種情況下,市場亂象仍然層出不窮,暴露出中國電影業亟待建立制度化、規范化的長效監管機制。
當前,中國電影產業已進入發展的“快車道”。在剛剛過去的2月份,中國電影票房首次超越北美,躍居全球第一。而高速發展伴生的浮躁和泡沫也警示著中國電影業,補齊短板、練好內功是當務之急。
專家指出,按照規劃,“十三五”期間,中國電影將由規模速度型發展向質量效率型發展轉變,更需要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市場環境。中國電影企業要以公平方式開展競爭,謀求發展。
去年10月30日,醞釀已久的電影產業促進法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也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對于規范電影市場秩序作出了規定。
今年初,全國電影市場秩序專項治理活動正式啟動,開始了針對電影市場秩序亂象的“大掃除”。此次專項治理的重點是集中解決票房不如實統計、影片盜錄盜播侵害電影版權和一些地方電影放映質量不高等問題,并研究建立市場監管的長效機制。
“建立起制度化、規范化的長效監管機制是市場規范的治本之策。”張宏森說,為保障電影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要通過集中治理與長效機制相結合的辦法,使市場秩序明顯改善。
?
?
?
相關鏈接:
被點名影院回應《葉問》票房作假:以后多注意?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