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魏尚進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經濟的韌性來源于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來源于中國財政和貨幣政策依然有比較大的政策空間。中國經濟不會出現“硬著陸”,未來前景非常光明。
記者:如何看待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魏尚進:調整經濟結構,除了調整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相對比重和消費、投資與出口的相對比重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內容是加強要素市場的改革,讓市場真正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樣可以提高經濟的總體生產率。如果這些改革能夠做好、做實,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前景將是非常光明的。
記者:如何看待中國“十三五”規劃綱要?
魏尚進:中國“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有非常好的舉措,例如鼓勵創新創業、國企改革、金融改革、進一步建設網絡和交通等基礎設施,這些都是可以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政策。中國未來5年的發展,關鍵要看這些好的政策措施是否能夠及時有效地得以落實。
記者:怎樣看待中國經濟的韌性?
魏尚進:韌性取決于要素市場的靈活性。中國勞動力市場不僅推動經濟增長,而且推動了經濟結構轉型。中國曾經歷數次重大調整,在世界經濟史上比較少見。中國順利過渡,沒有出現大量失業,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中國經濟發展要繼續保持韌性,防范高失業風險,提高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是一個重要內容。
中國經濟韌性的另一個基礎是中國財政和貨幣政策依然有比較大的空間。通過比較中國和其他經濟體的稅種與稅率,可以清楚地看到五險一金占工資收入的比例和個人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都大于國際樣本中值,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些稅率還有下調空間。再看貨幣政策工具,銀行的法定準備金率雖然最近幾個月有所下調,但還是高于國際樣本中值,從這個意義上說,當有下調需求時,仍有空間。
記者:如何看待當前的中國經濟運行態勢?對亞洲經濟會產生哪些影響?
魏尚進:中國經濟增速出現放緩,主要是受到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勞動成本上升,經濟增長模式由投資拉動型向消費拉動型轉變,以及全球經濟低迷等因素影響。同時,中國經濟出現“硬著陸”的可能性非常小。由于同亞洲其他經濟體的貿易和生產鏈關系更加緊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對亞洲其他經濟體是挑戰與機遇并存。這取決于相關經濟體的出口中有多少作為最終消費品在中國消費;有多少作為中間產品,構成出口產品的一部分再出口到其他地區;以及有多少出口產品與中國出口產品直接競爭。簡而言之,以中國作為最終出口市場的經濟體受影響比較大;對于一些生產與中國出口類似產品的直接競爭經濟體,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給這些國家帶來的則是機遇。(經濟日報記者徐惠喜 陳 頤)
?
?
?
相關鏈接:
習近平發展中國經濟的兩個大局觀?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