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橋在修剪沿路的花草
為改善村里居住環境,他自費種樹搞綠化17年
一開始家人反對、村民不理解,都覺得他“瘋了”
現在,村民態度發生轉變,都自覺打掃維護環境
今年2月底,他被表彰為“全國最美志愿者”
在達州市大竹縣,國道210旁的月華鎮川心村,有一位68歲的老人張先橋。從17年前開始,他便自費為村里進行綠化,種植各種花草樹木。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川心村的環境綠化已經小有規模,張先橋為自己的成果取了一個名字——農民公園。
如今,這個“農民公園”的規模已經達15畝左右。今年2月底,張先橋被中央文明辦表彰為“全國最美志愿者”。
堅持
耗時17年 造村道沿途綠化帶
3月28日上午,成都商報記者來到了達州市大竹縣月華鎮川心村。剛進村子,道路兩旁的花草就讓人眼前一亮。農村的道路多岔道,但每條支路的兩旁都種植有低矮的毛葉丁香和香樟樹,錯落有致;一些農家小院的門口還有花臺,里面種植著月季、海棠等植物;臨水的道路旁,柳樹的枝條隨風搖曳。如此美麗的景致,讓人感到像來到公園一般。
張先橋的家就在村道的盡頭處不遠,沿途的綠化帶到了這附近,更顯得濃密。張先橋家門口有一個大池塘,池塘臨著村道的一側,是他自己打造的一個花園,種植著木槿、梅花、紅葉李等植物。池塘周圍的人行道兩旁,則是碗口粗的行道樹,而這些樹,已經種下了17年。綠蔭道的盡頭,有一塊一人高的石墻,寫著“農民公園”。
原因
擔心居住環境惡化自費搞綠化
“當時是因為環境太差了,我想做點什么來改變一下。”據張先橋介紹,17年前的1999年,川心村是遠近聞名的家禽養殖大戶,不少村民靠這個發了家。有錢了的同時,是環境的日益惡化。由于沒有系統的排污渠道,大量家禽的糞便沒有妥善處理,整個村子籠罩在一股臭氣之中,再加上家家戶戶有錢了蓋新房,大量的建筑垃圾堆積如山,張先橋覺得,居住環境實在難以忍受。
就是這時,張先橋做了一個別人看來“瘋狂”的決定,他不顧妻子的反對,拿出大半輩子存下的6萬元養老錢,開始種樹,不僅在自家門口種,還沿著村里的道路開始種。“當時我自己都沒想到,居然堅持了17年。”張先橋說道。
在當時村民們眼中,張先橋“瘋了”。“村道從各家各戶門口過,有時候他剛種了別人就給他拔掉,以為他要占地。”村民李志玲告訴成都商報記者,最初張先橋的舉動并沒有得到鄉鄰的支持,總覺得他是別有用心。但沒想到張先橋不但種樹,還自己買來管道,在道路兩旁修暗渠,導流各家各戶的糞便污水。對于堆積如山的建筑垃圾,他自己用鋼釬、二錘來一個個敲碎,再從別處背泥巴來填埋。慢慢的,村民們也對他從懷疑變成了支持。
不易
家人不支持,但誰也勸不住他
“我其實并不支持,但是他誰也勸不住。”張先橋的老伴馮仁秀告訴記者,從丈夫最早開始搞綠化,她便反對,但并沒有效果。馮仁秀記得,剛開始種樹的時候,兒子才5歲,也被丈夫拉去幫忙,負責測量兩棵樹之間的間距。
“種了樹、種了花,他還要修池塘。”馮仁秀稱,為了修這個占地五畝的池塘,家中的田地被丈夫拿去和別人置換,后來還花了好幾萬,才修建成功。事后,丈夫患病住院近一年,治病又花了好幾萬,全是借的,家里過年都沒錢。
如今,綠化也搞好了,池塘也有了,丈夫將它命名為“農民公園”。令馮仁秀有些難以接受的是,丈夫居然還負責日常的維護,還要擴大規模。“一個月掙一千多,每年的維護費就要五六千,每周還要至少花兩天侍弄花草。”馮仁秀感嘆,自己攔都攔不住。
張先橋坦言,由于這近十五畝的公園并非自己的土地,在栽種時,不得不尋找一些荒地和布滿垃圾的廢地,一鋤頭一鋤頭地開墾,一背簍一背簍地背土。“沒辦法,耕地上不能亂搞綠化,這點我還是懂。”在川心村村口有著一片小樹林,是張先橋十來年前種下的,之前這里堆滿了建筑垃圾,屬于沒人要的廢地,張先橋將這些垃圾清理好后,光卡車來拉就拉了好幾車。
欣慰
如今村民自發維護“農民公園”
“當時我們問他為什么要叫‘農民公園’,都以為他要以自己名字命名。”村民程天云告訴成都商報記者,當時張先橋回答:“公園是農民修的,給這些農民用的,就叫農民公園。”
另一位村民鄧葵容告訴記者,張先橋曾當眾表態,自己種的樹,都是集體的,他只負責維護,不要所有權。正是因為張先橋的行為,讓很多村民的態度發生了轉變。昨日下午4點左右,成都商報記者看到,不少村民自發拿出掃把等工具開始打掃枯枝落葉。
“張大哥栽樹,我們乘涼,如果打掃這些還要他一個人干,就太過分了。”村民張國祥如此說。
川心村村支書陳先生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如今村子里的鄉鄰思想都發生了轉變,前年村子里有人擴建房子,砍伐了張先橋種下的樹木,在村子里都引發了聲討,最終那家人自己拿出錢賠償。張先橋只要了一小部分用來購買樹苗,其他的都交到集體。張先橋的事上報后,今年2月26日,他被中宣部、中央文明辦表彰為“全國最美志愿者”,同時獲此殊榮的,四川省僅有3人。
成都商報記者 周子銘 攝影報道
?
?
相關鏈接:
聶衛平:阿爾法狗后不敢再預測 四川能贏CBA很刺激?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