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研討會由中國作家協會《詩刊》社、中共海口市委宣傳部主辦。
“一帶一路”將絲綢之路這一“地理神話”轉化為“國家敘事”,是宏偉的戰略構想,代表了一種新思維、新眼光、新視野,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層面。我國倡導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意味著新的歷史機遇期的開始。《詩刊》常務副主編商震說,“一帶一路”是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交融并存,是輸出和吸納,對詩人而言,“一帶一路”提供了創作的便捷通道,在全球化時代,以詩歌為代表的深度文化交流顯得十分重要。《詩刊》副主編李少君說,古代的絲綢之路推動了詩歌繁榮,邊塞詩是唐代詩歌一個高峰,唐代國力強大,絲綢之路進一步繁榮,眾多詩人希望立功塞外,一展抱負,于是紛紛踏上西去之路,領略大漠風光,感受絲路文化,寫下了大量的邊塞詩篇。
詩人、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劍男說,“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文化要先行,沒有文化交流,就沒有彼此的認同。而通過詩歌推動本土文化走出去,這是每個時代詩人應有的責任。
詩歌評論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謝冕說,海洋是通向世界的,文學藝術尤其是詩歌要想走向世界,可以借助這個優勢地理條件,海口在這方面,占據著優勢條件。可以通過這個有利條件,把中國詩歌傳向世界,把中國文化傳向世界。他希望詩人們能多到海南走一走,把內地文化與海南文化相結合,寫出好詩作,也希望海南本土詩人寫出不愧于這片土地的好詩作。
詩人、四川大學教授向以鮮認為,陸上絲路、海上絲路與詩歌創作有著久遠的歷史聯系。中國當代詩人面臨兩個傳統,一個是祖國的文化傳統,一個是外來的歐美傳統,這兩種傳統恰恰對應了“一帶一路”的提法。“海南的三角梅,是‘一帶一路’的一個象征和對應。”向以鮮說,三角梅原生于南美巴西,十八世紀后期被一個法國航海家發現,19世紀經過印度洋、太平洋來到東南亞,20世紀50年代在中國廣東等南方溫暖地區種植,“它的遷移線路與‘一帶一路’,尤其是與海上絲綢之路是相對應的。”他說,三角梅不僅是一種植物,還體現著海南人民對世界文化的擁抱,是開放、包容精神和本土特色的完美融合。
作為海南本土詩人,李其文對三角梅有著別樣的情感,他家里此前曾種過一株三角梅,沒多久這株三角梅突然枯萎,葉子也凋落了。當時一度以為它會枯死,但還是堅持給它澆水。“某一天早上,突然發現它抽芽了!生命原來就在我們的不經意間萌發。”為此,李其文寫下了那首《一株三角梅的命運》,他說,對于土生土長的海南人來說,三角梅看似普通,但實際上已烙印在海南人的骨子里。
大海、高山、河流,海南有很多自然獨特的資源。“作為詩歌創作者,我們應該沿著這樣的思路,通過詩歌作品,把海南發展的資源優越性、環境優越性以及人文優越性,通過作品與‘一帶一路’貫穿起來,讓更多人了解海南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的發展方向和脈絡。”李其文說。
?
相關鏈接:
“井岡山文學獎”揭曉 王蒙擔任總評委 作家黃剛詩歌獲“作品獎”
當代詩歌激情碰撞“一帶一路” 詩人對話機遇下的三角梅
海口開展世界詩歌日音樂詩會活動“為你讀詩” 孫新陽出席
《詩歌之王》決賽眾星云集 黃雅莉、黃齡等現身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