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張瑞金:鄰水縣委農工委產業發展股負責人,2015年10月到袁市鎮沙堰村任“第一書記”。
人物感言
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做給村民看,只要今年銷售好了,大家增收了,明年會有更多人愿意跟你干。
——張瑞金
今年種好糯玉米明年多人跟著干
□本報記者 王詩俠
3月31日中午,剛剛在鄰水縣城開完“第一書記”工作會,張瑞金就馬不停蹄地往沙堰村趕。“今天參觀城南鎮芭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觸動很大。”張瑞金說,芭蕉村的林下養雞搞得有聲有色,接下來,沙堰村也要把養兔業發展起來,作為黨員精準扶貧示范工程的重要抓手。
沙堰村距鄰水縣城約半小時車程,全村1970人中有294名貧困人口,2014年人均收入僅3000多元。2015年10月,50歲的張瑞金從鄰水縣委農工委產業發展股負責人的崗位上被下派到沙堰村任“第一書記”,一到這里就把目光鎖定在祖祖輩輩種植的玉米上。
作為一名高級農藝師,張瑞金發現:沙堰村地勢平坦,土壤含鉀豐富,光照也比較充足,適合種糯玉米。“糯玉米每斤能賣到一塊七,比幾毛錢一斤的黃玉米劃得著。”他挨家挨戶講解糯玉米的好處,頗費了一番唇舌。
去年底,村上規劃了26公頃糯玉米和南瓜,180余戶村民參與種植,分階段播種,從6月至10月都能有收成。看似是一項簡單的農業技術,但張瑞金也必須挨個指導。
今年1月,第一批玉米開始播種,張瑞金的手機每天響個不停。“張書記,薄膜應該啥時蓋?”“張書記,移苗要不要帶上土?”……村民的問題接踵而來。只要村民一打電話,他便開著小車穿梭于鄉村路上,每天要把村里的9個組跑遍。為了做好示范,他自己還專門種植了一點“樣板田”。截至目前,沙堰村近25公頃糯玉米已播種完畢。“脫貧要靠產業,但不能盲從。”這是張瑞金的脫貧理念。鄰水作為川渝合作示范區的重要前沿,張瑞金也注重打起“重慶牌”。沙堰村的糯玉米主要面向廣安本地和重慶市場,在播種前,他就在重慶找好了銷售渠道。
沙堰村今年將利用縣上的扶貧項目資金修建3公里村道,這讓張瑞金有了把致富產業做大的想法。“目前村里只有種水稻和玉米的兩個業主,今年我們爭取再引進新的業主。”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