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奉賢青村鎮岱柏農產品產銷合作社遇到一件新鮮事,過去沒人要的廢棄秸稈現在卻成了香餑餑。企業爭著收購,夏秋收割季的秸稈也被早早訂購。
上海每年有160萬噸秸稈,其中超過80%是直接現場粉碎還田的。從去年開始,在上海郊區的一些農田里,一些改變正悄然發生。奉賢、崇明、金山等地紛紛開始為廢棄的秸稈找“婆家”。
每畝45元補貼為啥不要?
過去,秸稈最主要的用途是生火做飯,還可以充當牲口飼料。但是,隨著農用機械的普及和農民生活的提高,液化氣灶、天然氣灶、電磁爐、電飯鍋等普遍使用,農家屋頂的炊煙越來越少見,耕牛也越來越少。秸稈就成了農民的負擔:拉回家,用不著;留在田里,無處堆放;如今的農村缺乏勞動力,最省事的辦法就是“一燒了之”。
秸稈焚燒加劇空氣污染,政府強力推進禁燒,還出臺了補貼政策,粉碎還田每畝有45元的補貼。但是,一到收割季,市郊還是難以杜絕“偷燒”事件。記者采訪了奉賢部分農業合作社農戶,總結下來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是成本高。還田要用農機把秸稈粉碎,再翻到地下。請個農機手一畝地就要花掉40元,農民到手可能也就5元。
二是秸稈還田給下一輪作物種植帶來麻煩。比如:收完麥子想種水稻,地里一放水,被打碎的秸稈就會漂浮起來,水稻的秧苗很難插進泥土里,就算插進去,也可能因為秸稈把秧苗壓在下面,不見陽光而腐爛。
“上海每年有160萬噸秸稈,利用率超過90%,走在全國前列。在評估中發現的問題是,還田率八成多,大部分埋在地里,秸稈沒有真正意義上綜合利用起來。”市發改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處有關負責人陳峰磊說。
回收處理補貼“一條龍”
在市資源綜合利用協會會長陳臻看來,焚燒秸稈的危害幾乎人盡皆知,但要從源頭禁燒,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是關鍵。“農作物秸稈是生物質的重要部分之一,目前生物質能已是當今世界上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氣的可量化的第四大能源。如果能把秸稈變廢為寶,應用前景將十分廣泛。”
從去年開始,為秸稈找“婆家”的探索正在市郊展開。在奉賢區青村鎮元通村,新來了一家叫紅炬能源的企業。最近,這家企業正忙著跟各個農戶簽訂下個月麥收期的回收秸稈協議。
記者在廠區看到,打捆機把秸稈收集打捆成一個個重約20公斤的長方體,運至加工車間,經生產線粉碎、篩選、烘干、成品、成型等,就變成了一顆顆長二三厘米、直經約一厘米的生物質顆粒燃料棒。
紅炬公司總經理楊國其介紹,對于回收企業,政府規定,每收1噸秸稈有200元補貼,公司以每畝60元標準返還給家庭農場和糧食種植合作社,比政府給秸稈機械化還田每畝45元還多了15元,讓糧農多得實惠。
“我們公司之前是在江蘇宿遷,奉賢區把我們引進過來,給了很多扶持政策,還為我們補貼購買了35臺秸稈打捆機和10臺拖拉機。今明兩年將計劃年回收利用稻麥秸稈16萬噸,加工生產生物質顆粒燃料10萬噸。“奉賢有20萬畝次的稻麥秸稈,初步估計到明年,多數都能被綜合利用,變成新能源。”
記者了解到,上海市資源綜合利用協會計劃推進在奉賢、浦東、金山、崇明、青浦、嘉定設立秸稈綜合利用企業,覆蓋全郊區。
“吃”秸稈鍋爐盼“準生證”
加工好的顆粒燃料用來做啥?“可以用到鍋爐里,現在很多企業來洽談,想用我們的秸稈做燃料。”楊國其介紹,燃燒1噸標煤約產生7000大卡熱量,燃燒1噸秸稈約產生3000-4000大卡熱量,相當于半噸標煤。作為一年生的生物質,秸稈燃燒產生的污染物遠沒有燃煤多。“我國每年田間約燒掉1.2億噸秸稈,相當于白白浪費了約0.6億噸標煤。”
采用生物質顆粒燃料,熱能成本只是柴油的四分之一,燃煤的三分之二,且排放也完全能達到上海市環保最新標準。在南橋鎮一家食品公司,原來每天耗煤費用2700多元,改用生物質顆粒燃料4個月來,平均每天降至1600元。還有四團鎮上一家民政實業公司,原來用柴油,費用每月41萬多元,現改為生物質顆粒燃料,試用一個月才15萬元。
但是,讓楊國其苦惱的是,燒秸稈的鍋爐目前在上海還名不正言不順。“大約五六年前就開始有秸稈鍋爐了,但是當時有些作坊式企業濫竽充數,把尼龍、木屑、廢油等不經處理,統統扔到鍋爐里燒,排放比燃煤還要高,監管部門甚至一度把生物質列入黑名單。”在楊國其看來,秸稈工業鍋爐推廣應用有待于政府政策導向。
5年內秸稈利用率達94%
據介紹,今年將實施新一輪秸稈綜合利用鼓勵政策,一是對采購農業機械裝備的企業予以更優惠補貼;二是投資秸稈綜合利用基礎設施的項目,將享受市發改委節約能源資源政策的支持;三是提高大田秸稈回收利用補貼。
為此,今明兩年,全市每年將實施20個生物質成型燃料或生物質氣化、半氣化可再生能源項目;綜合利用秸稈40萬噸(不含還田)。從2018年至2020年,每年實施10個10蒸噸的生物質成型燃料或生物質氣化、半氣化可再生能源項目,建設年產10萬平方米“零甲醛秸稈塑料板材”項目。
鑒于農作物秸稈回收加工的“最佳成本”半徑為50公里,以消化、利用和平衡本市每年產出的農作物秸稈為目標,本市擬在奉賢、金山、崇明和浦東新區建立生物質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化基地,并將范圍逐步輻射到青浦、松江、嘉定、寶山等區域。本報記者葉薇
延伸閱讀
秸稈再利用能變成啥?
秸稈含有豐富的有機質、氮磷鉀和微量元素,是一種具有多用途和可再生的生物資源。為科學、合理地解決秸稈的出路問題,本市鼓勵采取多種方式開展秸稈的綜合利用,主要有:秸稈還田、生物質秸稈成型燃料、制備沼氣、制家具板材,以及菌菇培養基料等。
在崇明,一種新研發成功并開始產業化的秸稈氣化供熱技術,成為破解“秸稈焚燒”的新思路。秸稈生物質含有70%左右的揮發成分,加熱后經熱解氣化產生可燃氣體和固定碳,可作為鍋爐燃料使用。目前,崇明已經有8臺生物質熱解氣化鍋爐在使用。
除了鍋爐專用熱能外,秸稈的用處還很廣泛。在紅炬公司的陳列室,記者看到了一個可隨身攜帶的小爐子。“這是專門在野餐時用的爐子,里面燒的就是秸稈顆粒燃料,攜帶方便。”工作人員王鑫介紹說,很多餐廳燒的酒精爐子,也可以用這種爐子替代,還能設置溫度,安全指數更高。
公司還在開發一種“秸稈暖爐”,“就像歐洲很多別墅里用的壁爐一樣,這種取暖設備,可以看到火光,但不會在房間內產生煙塵,可為100平方米的空間供熱。”
更常見的用法是用作建材和飼料。秸稈的“外衣”——外表短纖維與粘結劑隨機鏈接成網狀結構,形成高強度板材,可制作環保型家具,現在還有利用秸稈制成新型建材搭建的房子;秸稈的“內芯”可制奶牛粗飼料,既保證了口感和營養,又便于運輸保存。
在商品有機肥加工、食用菌培養基料等領域,秸稈同樣身手不凡。秸稈經過粉碎、浸泡,再加入畜禽糞肥料攪拌,隨后密封發酵,就制作成為蘑菇等食用菌的優質培養料。本報記者葉薇
?
?
?
相關鏈接:
【治國理政新實踐?重慶篇】重慶創新金融機制扶持“中小微”?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