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時報制圖 謝瑤
剛剛在港交所掛牌上市的天津銀行昨天發布公告稱,上海分行票據買入返售業務發生一起風險事件,涉及風險金額為7.86億元人民幣,目前公安機關已立案偵查。昨天,天津銀行全天經歷震蕩后收平,收于每股7.32港元。
對于此次票據風險事件的具體過程,天津銀行并未在公告中透露。有消息指出,該案可能是票據逆回購方在交易中被取走擔保物“票據”,而回購款未能到賬所引發的。有消息稱,天津銀行與一同業金融機構達成票據回購交易,交易金額為9億,天津銀行出資金,同業金融機構借錢。所謂“買入返售”,也就是“逆回購”,例如此案中,天津銀行作為資金方就是買入返售。據悉,該9億回購到期后,同業中小金融機構取走票據后,只付了2億元,尚有7億元及利息未支付。
截至發稿時,天津銀行未能對于上述風險事件的過程給予回應。
背景 票據業務風險頻發
事實上,近幾個月以來,金融機構票據風險案件頻發。本周三,銀監會通報發生了一起不法分子冒用龍江銀行名義辦理商業承兌匯票貼現、轉貼現風險事件。目前已知涉及商業承兌匯票9張,金額合計6億元。此外,今年1月,有兩家銀行也公告了各自分行涉及的風險事件,累計涉案金額近50億元人民幣。
實際上,對于銀行票據業務出現的問題,監管已經有所提示。銀監會在去年12月31日下發了關于票據業務風險提示,要求各機構全面加強票據業務風險管理。根據銀監會上述下發的文件,在對銀行業金融機構2015年上半年票據業務現場檢查后作出風險提示,發現的違規問題包括:通過票據轉貼現業務轉移規模;削減資本占用;利用承兌貼現業務虛增存貸款規模;利用貼現資金還舊借新;調節信貸質量指標;發放貸款償還墊款;掩蓋“不良”等七方面。
探因 利率下行導致套利空間縮小
一位國有大行投行部人士告訴記者,風險暴露之后,當前不少銀行都暫停了紙質票據業務,并且開展了自查,防止出現融資風險。在業內人士看來,今年票據案件頻發并不意外。
聯訊證券研發總監付立春指出,雖然銀行票據業務相關規則不斷完善優化,但也無法從根本上避免票據業務風險發生。特別是在資金需求比較旺盛、財務杠桿加大的時期,問題爆發就更加集中。
一位銀行人士也表示,去年融資利率和票據利率一直走低,融資利率越低,套利空間就越窄,有些中介鋌而走險,涉足期限錯配業務甚至直接進行票據欺詐,風險極大,甚至有一些票據的資金進入了去年下半年劇烈波動的資本市場。
建議 票據市場發展亟待規范
國泰君安銀行業分析師王劍指出,票據業務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本還是在于票據業務本身。對比起銀行的其他業務,票據業務的最大弊病就是電子化程度極低,還存在手工交付驗收環節,只要有人工參與的地方,操作風險都會加大。有業內人士指出,歸根結底還是銀行內部風控管理暴露問題。
付立春認為,在中國,票據市場發展并不成熟,銀行票據業務也始終未有重大突破。這和中國的信用體系、商業環境、法律規定等不無關系。要降低票據業務風險,需要多方面配套。除了上述基礎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之外,銀行業務部門和風控部門關系協調、短期收益與長期風險之間的平衡等都可以進一步探討。(記者馬文婷)
?
?
相關鏈接:
佳兆業累計獲得8成境外債權人支持?現有票據債務逾170億元?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