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既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改革開放實踐中形成的重大理論成果,同時也在改革開放實踐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指導作用。這些重大原則不僅為不斷完善、發展創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構建了基本的理論框架、指明了正確的發展方向,而且也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立場。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過程中提出了一系列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論斷、重大觀點,進一步開創了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
人民主體原則
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方法論。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決定歷史發展的是“行動著的群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切實踐必須以人民為中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多次強調人民主體原則和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不斷豐富和發展了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關于人民主體原則的重大意義,他指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始終是我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強大根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關于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他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關于保障人民主體地位,他指出,“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關于維護人民群眾利益,他指出,要“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讓“人民有獲得感”;關于我們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他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這些重要論述體現了我們黨對于人民主體原則的清醒認識和一貫堅持,鑄就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本質規定。
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原則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自然的歷史過程,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目前,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因此,我們黨在探索“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重大命題的過程中,鮮明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并相繼提出“發展是硬道理”、科學發展觀、建設“創新型國家”等重大論斷。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發展的要素、方式、環境、動力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面對新形勢新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重大原則,明確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對“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重大戰略問題做出了新的回答,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題更加明確、體系更加完整,標志著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階段的偉大勝利,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則
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認識不斷深化、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和實踐表明,市場經濟只是資源配置的方式和發展經濟的一種手段。在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我們黨立足國情和時代特征,不斷深化了對市場經濟的認識。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實踐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經驗,鮮明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堅持辯證法、兩點論,深刻指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調“二者是有機統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而是要“學會正確運用‘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兩手都要用好”。事實證明,這些關于發展市場經濟的重大論斷、重大理論創新,切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建設實踐必須長期堅持的重大原則。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原則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基本經濟制度即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是一個社會經濟制度的基礎,是決定一個社會基本性質和發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立足基本國情,總結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既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又維護了社會主義性質,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體現出無可比擬的制度優勢。一方面,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是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基礎。放棄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就意味著偏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確方向。另一方面,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落后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客觀上要求多種所有制形式共同發展。馬克思曾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因此,脫離生產力發展現狀,搞“一大、二公、三純”的單一公有制和那些片面強調“國退民進”甚至“全盤私有化”的觀點,在理論上錯誤,在實踐中也行不通。
共同富裕原則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既是揭示經濟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實證科學,又是關于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學說,具有鮮明的階級立場,代表著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無產階級政黨,我們黨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把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根本原則和最終目標。同時,在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基礎上,我們黨對于共同富裕的認識也超越了傳統的“均富”“同富”思想,即以“先富”帶動“共富”,提出“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事實證明,改革開放的進程就是走共同富裕道路,就是“先富”帶動“共富”的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作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基本要求,堅持“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深情描繪“凝聚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整體利益”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明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都堅持和發展了“共同富裕”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價值追求和原則導向。
對外開放原則
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經濟聯系和國際交往愈加緊密,相互依賴、相互合作的國際經濟格局早已形成。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把擴大對外開放,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作為改革開放事業的關鍵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重大課題。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準確把握世界經濟發展新趨勢和國內改革發展新要求,堅持對外開放這一重大原則,更加積極主動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他強調,“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中國的開放就像阿里巴巴‘芝麻開門’一樣,開了就關不上了”,現在“不是要不要開放的問題,而是怎么使我們的開放水平更高的問題”,要“以對外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的主動、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要“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并相繼提出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自由貿易區戰略”等重大戰略構想,不僅把我國的對外開放事業推向新的更高水平,也大大增強了我國在國際經貿合作中的話語權,不斷推動國際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劉月 宋屹 黨建偉 作者單位:河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