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杜雨萌:今年既是供給側改革全面施行的第一年,也是國企改革落地之年,在兩大改革的“雙輪”驅動下,“僵尸企業”有望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逐步出清,中央企業也將借助重組整合提質增效。
整體來看,“三個一批”或將成為“僵尸企業”的脫困良方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增速換擋期、產業結構調整陣痛期、動能轉換困難期,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做好轉型升級將是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今年不僅是供給側改革全面施行的一年,同樣也是國企改革的落地之年,對于一些產能過剩較為嚴重的“僵尸企業”而言,通過市場化手段進行重組整合或將成為其脫困的“良藥”之一。
據新時代證券數據顯示,過去一年,資本市場上的并購交易數量約達6220家,涉及的并購交易金額約為2.7萬億元,無論是并購數量還是涉及金額均遠超歷史。另外,在2015年涉及的并購重組配套募集資金規模也達到1481億元,約為2014年427億元的3倍。
“并購重組不僅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部分,同樣也是這兩年資本市場上的大熱點。透過統計數據可以看到,隨著近兩年A股市場并購重組數量的激增,可以說,2014年、2015年、2016年并購重組數量大幅增長的趨勢還是較為明顯的。”新時代證券副總裁萬勇在4月20日舉辦的“創新驅動與資本引領高峰論壇”中表示。
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4月21日,截至4月16日,在1969家已披露年報上市公司中,159家上市公司連續三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負數,累計虧損金額達1674億元并大多集中于傳統的鋼鐵、化工、煤炭、有色金屬等行業。
中國企業聯合會副研究員馮立果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僵尸企業”形成的原因既有體制性因素,也有行業周期輪回的影響。整體來看,由于國有企業與大型企業在“僵尸企業”中占比較大,因此,“倒掉一批、賣掉一批、重組一批”或將成為“僵尸企業”的脫困良方。
另外,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對于“僵尸企業”來說,如何做好出清工作仍然是一個龐大的工程,所以,還是要按照政策的指導,通過市場化手段也就是兼并重組等方式來逐漸化解。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