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25日電據最高人民法院網站消息,為切實推進消費民事公益訴訟制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構建和諧公平誠信消費市場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相關法律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關于審理消費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將自2016年5月1日起施行。
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構建和諧公平誠信消費市場秩序、提升消費信心、拉動經濟增長,是經濟新常態下人民法院面臨的新任務。修訂后《民事訴訟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增設了消費民事公益訴訟法律制度,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部分地區食品、藥品安全領域開展公益訴訟試點工作,但相關法律規定對消費民事公益訴訟制度內涵等規定尚不明確,亟需制定司法解釋,推進法律制度“落地”。
《解釋》立足解釋論,嚴守立法本意,堅持問題導向,注重可行性與可操作性,立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以及消費群體糾紛經營者與消費者信息不對稱、地位不平等、維權成本高等消費市場的個性特征,注重對消費維權的實質救濟,明確了消費民事公益訴訟原告資格、適用范圍、消費領域社會公共利益類型化、管轄法院、原告處分權的限制、公益訴訟與私益訴訟的關系、請求權類型及責任承擔方式、裁判既判力等問題。
《解釋》保持原告主體資格的適度開放性,除中國消費者協會以及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的消費者協會外,法律規定或者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授權的機關和社會組織也具有起訴主體資格。《解釋》基于法律規定的預防原則,對“具有危及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危險”侵害社會公共利益行為可以提起訴訟,并不以造成實際損害為前提,適度擴大了可訴范圍。《解釋》遵循立法本意并征求立法機關意見,將消費領域的社會公共利益界定為人數眾多且不特定的消費者共同利益并予以類型化,以規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權。《解釋》進一步厘清消費公益訴訟與私益訴訟關系,并規定私益訴訟可以搭公益訴訟“便車”。為體現對公益訴訟支持,《解釋》規定了人民法院可根據實際情況,相應支持原告為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采取合理預防、處置措施而發生的費用和原告及其訴訟代理人對侵權行為進行調查、取證的合理費用、鑒定費用、合理的律師代理費用。《解釋》體現行政權與司法權的銜接,形成多元化救濟手段合力,共同維護消費市場公平競爭秩序。
?
?
相關鏈接:
最高法發布2015年10大知識產權案 瓊瑤訴于正案入選?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