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寺住持振宇法師為福厚長老金身穿上袈裟
“如果不是親眼看見妝佛過程,人們很難相信,眼前的這尊菩薩,就是曾經現實生活中的那位僧人。”3月16日,正月剛過,九華山肉身佛塑金身師傅吳德玉和同伴陳師傅挑了農歷二月初八這個吉日,為福厚長老肉身菩薩完成最后一道妝佛工序——貼金箔。
今年1月10日,泉州崇福寺、紫帽山普照寺舉行福厚長老肉身開缸儀式。坐缸三年半,福厚長老肉身不腐,圓滿修成金剛不壞之體,為近現代以來泉州又一尊“肉身菩薩(民間亦稱‘肉身佛’)”。此后近三個月時間里,經消毒、刷漆、裹布、補灰塑形、上漆、貼金等六道工序,福厚長老金身正式塑成。早報記者有幸全程旁觀傳統塑金身工藝,記錄百日妝佛細節。
通體貼覆紗布,助肉身塑型。
【步驟】 六道工序塑金身 傳統工藝全見證
常言道,人要衣裝,佛要金裝。在圓滿開缸之后,九華山肉身佛制作服務隊的吳德玉師傅和陳師傅,緊接著開始為福厚長老金剛不壞之體塑金身,即閩南地區所說“妝佛”。1月11日,福厚長老肉身菩薩被請入普照寺內一獨立房間,由九華山的吳德玉師傅和同伴著手塑金身。
從事“肉身佛”制作三十余年的吳德玉介紹,塑金身步驟并不難,即將已經出缸的僧侶法體經消毒清理后,涂漆,再纏繞上兩層紗布,然后在紗布上涂上土漆(即生漆),在漆風干之后,用瓦灰進行簡短填補、塑形,而后再刷兩層生漆至塑成的“肉身佛”表面,最后在最外層的“全身”貼上金箔,如此,“肉身佛”就塑成“金身”。
吳德玉表示,妝佛工藝并非九華山所獨有,只是不同地區各有差別,“我們選用的生漆、瓦灰等材料,更原生態,制作工藝更接近古法。”不僅如此,在材料的配比上,吳德玉完全根據所在地的氣候、濕度、氣溫進行調配,以更好地隔絕空氣、防蟲、抗潮。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