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疾控中心從2004年開始做艾滋病防治工作,2010年成立專門的艾防科。中心副主任符明雄記得,由于這項工作特殊,當時首先考慮的是男性,但叫了幾個人,都不愿意做,其中一個人一開始答應了,但一個星期后又反悔了,說“這個工作我承受不了”。沒想到,張華英居然把這個重擔承擔了下來。
張華英并沒有想太多,她心里回蕩著的只是幾個字:他們需要我們。回到家,張華英的選擇便遭遇了同在醫療系統工作的丈夫陳維澤的不解:“這么難,這么危險的工作,為什么不讓男同事去做?”
張華英給丈夫在海口的朋友打電話,讓他幫忙一起做工作,才說服了丈夫。
勇敢
面對威脅不退縮最終化敵為友
丈夫和親友擔心的事很快便發生了。
2010年4月,縣疾控中心分兩組對艾滋病患者做抽血檢查,張華英帶隊到戒毒所,另一個組在疾控中心的咨詢室做。張華英提前做完,回到疾控中心,卻感受到不同尋常的氣氛。另一組成員見她回來,說了一句“領導來了”,便迅速撤出了咨詢室。
張華英正感到奇怪,便看到了咨詢室里的5個年輕人。
其中一名年輕人說:“沒事,剛剛嚇一下你的同事,說要拿針頭扎他們。”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讓面對著他們的張華英心弦繃緊。但張華英強迫自己鎮定下來。“有什么不順心的事情嗎?”她沒有批評這些年輕人,而是坐了下來,傾聽他們的心聲。
交流之中,局面漸漸平息下來,一名年輕人道出內心的想法:“如果有人歧視我們,我就拿針筒去扎人。”張華英心弦又緊繃了一下,但她的臉上仍是笑,她給他們講自己的故事,她說喜歡和他們交朋友。
血順利抽了。幾名年輕人喜歡上了張華英,臨別,還用手機和張華英拍了一張合照。
但是,張華英心里的那塊石頭,卻沒有放下,“要消除這群年輕人內心對社會的不滿,不要讓他們產生報復社會的心理。”幾天后,張英華便發出了邀請:她要請這些年輕人吃早餐。
人多了不好聊,每次,她請兩三個人,和他們約在路邊的大排檔吃早餐,前前后后,吃了七八次。幾次之后,張華英就成為了不歧視他們的姐姐,成為了他們心里的“女神”。有幾個年輕人在無助的時候,還跟張華英借過錢。
有時,張華英在街上偶遇他們。一句“張姐”或“張科長”,張華英清楚地從他們的問候聲中聽到了溫暖的感覺,聽到了真摯的情感。
危險“炸彈”,就這樣無聲無息被張華英拆解了。
愿望
“防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張華英知道自己來時的路和要走的路。
1992年大學畢業后,張華英便來到了陵水疾控中心。起初,她做計劃免疫,背著一箱子的糖丸,一個村一個村地走訪。有時候,張華英一走便是幾天,走到兩腳酸痛。但每次,她都要親眼看著孩子把糖丸吞下,才放心離開到下一家去。
在一個叫什巴村的村子,見到一名家長擔心糖丸有副作用,張華英拿出一顆糖丸,仰頭便吞了下去。對方看著張華英,放了心,讓孩子吃糖丸。
2000年,陵水成功把小兒麻痹癥消除。“雖然我們預防的效果不像醫生治病那樣一下子可以見效,但慢慢顯現出來,你還是能感受到它的深遠意義。”張華英說,她的愿望,便是像消滅小兒麻痹癥一樣,遏制艾滋病的傳播和蔓延。
在張華英和她的同事的努力下,陵水2010年和2011年在海南省艾滋病防治綜合考核中獲得全省第三名和第二名,2014年和2015年則連續獲得第一名。與此同時,張華英個人也先后獲得全國艾滋病防治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
盡管獲得了這些成績。但張華英仍沒有因此而得意。“看到很多病人離世了,但又看到有新的病人出現,感覺要走的路還很遙遠。”張華英說,每每想到,她便覺得肩上任務沉重。為此,她四處宣傳,到學校講課,到娛樂場所“掃盲”……
把張華英當“女神”和榜樣的,還有張華英的兒子陳孝孟。2013年,陳孝孟填報志愿的時候,報了疾病預防方面的專業。陳孝孟希望像母親一樣,為這項事業而奮斗。(文中患者均為化名)
?
相關鏈接:
避孕套新用途:美國城市展出羞羞禮服呼吁大家注意"安全"防艾滋?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