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媒體以《海口便民自行車成“雞肋” 服務亭占道成雜貨鋪》為題報道海口市公共自行車項目遭市民吐槽一事,引起海口不少市民和網友的共鳴,市民表示如果要做就要做好,實現最初的目的,否則就是浪費資源。昨日,項目運營商海南洋嘉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也對報道中的問題進行了回應,該負責人表示,服務亭售卡、銷售食品飲料是經過批準的,同時表示將加強管理。海口市政市容委回應稱,今日將給出一個具體的答復。記者將繼續追蹤報道。
“海口市公共自行車項目備受爭議的確存在,報道很全面到位,也道出了不少市民的心聲,我是覺得既然公共自行車已經在營運了,接下來就是好好把這個項目做好,做好了,市民的質疑聲也少了。”市民馮先生看了本報報道后說,當然,如果公共自行車項目實在是無法深入人心,該取締的還是要取締的,免得浪費資源。
市民何先生認為,報道分析的這九大亂象很到位。并表示海口的自行車,沒用過,天天上班經過公共自行車亭,停著的自行車銹跡斑斑,風吹雨淋的,著實沒見到大街上有多少人騎,天太熱,騎就滿頭大汗,再加上電動車這么多,能不能騎出去還是個問題!他建議,一定要加強管理,讓公共自行車項目以最新的面貌迎接市民;加強管理后,就要開始宣傳引導,充分發揮公共自行車應有的作用。
運營方:不招標、不聽證是受時代環境限制
海南洋嘉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稱,2012年海口市市政市容委原則同意海南洋嘉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海口市公共自行車項目,允許其經營服務亭廣告位和銷售點,廣告位和有人值守服務亭補償該司投資,有效許可經營期限為18年。
“不招標、不聽證是受到時代環境的限制,2008年,我們就開始申請,當時并沒有其他的運營商出現,因此沒有招標、聽證的流程,但是整個過程都是是合法的,經過海口市政府組織了交通、城管、旅游委等多部門對項目進行前期調研后,認為項目是可行的。”該負責人說,目前海口的公共自行車辦卡數穩定在三萬張左右,日均租賃數約兩千輛次。
昨日,記者就公共自行車項目一事采訪了海口市市政市容委員會,市容委相關工作人員表示,5月11日將對此事做一個具體的答復。記者將對此進行追蹤報道。
》》相關評論
海口公共自行車:運營模式對了嗎?
從定位上講,公共自行車的設立旨在重點解決“公交最后1公里”的問題,它起著交通接駁的作用,比如從小區到公交車站、長途客車站這段距離,如步行,有點遠,如打出租車,又太近,公共自行車則很好解決了找個問題。公共自行車的這種定位決定了其站點應主要布局在居民生活工作集聚區出入口、公交車站等交通樞紐附近。
報道稱“租賃點的設置地段不是為了方便群眾,而是為了讓商家好做生意。”如此看來,海口公共自行車一些站點的設置明顯不合理,少了些便民性,多了些商業性,相關部門在規劃時可能忽略了規范站點設置的問題,或者說規劃時作了站點設置規范,但卻沒有執行到位。
從配套上講,為保障公共自行車的路權,應當有專門的自行車道,即便沒有自行車道,也應設有足夠的非機動車道。如紐約市,專門為公共自行車從機動車道劃出了自行車道,減少了交通事故隱患,保障了路權。眾所周知,海口的好多道路是沒有非機動車道的,更別說自行車道了。
從經營模式上講,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政府投資+國企建設運營,如武漢。一種是政府引導+民企建設運營,如紐約市,美國一銀行負責全部投資,因此獲得了在自行車和租車亭打上該銀行標志、并經營自行車相關安全保護性產品的權利。
根據報道可知,海口公共自行車的經營模式大體應為第二種,但海口進行了模式“創新”,“創新”出了一個“服務亭”。可是這個“創新”出來的服務亭卻導致了一些問題,占用人行道空間,影響市容市貌,給市民帶來不便,拖了“雙創”的后腿。缺乏管理,服務亭變成“雜貨鋪”。商家好做生意,沒有方便市民。
筆者認為,海口公共自行車目前出現的一些問題,癥結在經營模式上。公共管理學有一個名詞:政策調整,是指政策執行過程中,在政策評估與監測所獲得的反饋信息基礎上,所進行的修正、補充和完善。亡羊補牢,尤為不晚,相關部門是否該對這一模式進行反思和重新研判論證?(路人甲)
?
?
相關鏈接:
海口便民自行車成“雞肋” 服務亭占道成“雜貨鋪”?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