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發生敘利亞危機以來,大型音樂會在這個國家幾乎銷聲匿跡。然而5月初,歷史古城臺德穆爾(又名巴爾米拉)迎來了久違的歌聲——由俄羅斯馬林斯基劇院交響樂團和敘利亞國家交響樂團等樂團帶來了音樂會。今年3月底,這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城市剛剛脫離戰火,如此“迅速而華麗的轉變”,令人眼前一亮。
怎樣看待這一轉變的意義?現場觀眾的表現或是最好的詮釋——演出尚未開始,劇場就持續沉浸在歡呼聲中,以至于組織方不得不呼吁大家保持冷靜;每首樂曲結束,觀眾們更是長時間報以熱烈掌聲。盡管場地簡陋,但富有誠意的演出仍令人感到歡愉與欣慰。這是敘利亞人在壓抑與困厄中的釋放與狂歡,也是臺德穆爾重獲新生的洗禮——此前,極端組織破壞了這里的多處古跡,并在演出所在地古羅馬劇院處決戰俘。
音樂所帶來的不僅是視聽的享受。隨著文明的勝利,臺德穆爾的修復和重建工作也已于日前啟動。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內,數十個國家和組織表示愿意提供協助。4月中旬,一家英國機構利用三維打印技術,復原了遭極端組織炸毀的勝利之門的模型。日前,模型已經開始在全球巡展,受到了各地民眾“追星般的禮遇”。
實際上,從陷入戰火到恢復安寧,臺德穆爾一直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這源于它所蘊含的美學價值和特有的魅力。這座古羅馬風格的古城有兩千多年歷史,地處地中海東岸的一片綠洲中,曾是古絲綢之路上連接波斯灣和東方各國以及地中海和西方各國的貿易中心,持續繁榮數百年之久。法國思想家狄德羅曾在其著作《1767年的沙龍》中如此描寫臺德穆爾:遺址在我心中投下巨石,萬物自無中來,向無中去,一切終將消逝,只有世界繼續,時間永恒……
此外,這座城市的經歷也為尊重和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提供了注解。正如一位正在那里進行修復工作的波蘭專家所言,“這是人類共同的財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不同文明因交流互鑒而豐富多元。縱觀歷史,文明的瑰寶總是凝聚著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跨越地域和民族,代代相傳。“美美與共”,人類文明本來就應該是包容和多元的。
多一分對文明多樣性的尊重,也就多一分對人類共同文明的認同。而這份認同,正是修復和重建臺德穆爾的基礎——這是一個龐大而系統的工程,需要國際社會齊心協力。社會總是按照螺旋上升的軌跡發展的,無論道路平坦或者曲折,先進取代落后,愚昧讓步文明,這是永恒的趨勢。如果說天災人禍是風暴,那么文明就是河流,具有最終改變世界的力量。(宦翔)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